来,径山寺和浙江茶界的有识之士一直尝试恢复这一古老的饮茶礼仪。2011年作为国家非遗项目的“径山茶宴”,是笔者经过深入研究和调查,以宗赜的《禅苑清规》有关茶事礼仪为基础,借鉴日本茶道和流行茶艺元素,以文创设计为理念和方法创编而成。其基本流程有张茶榜、击茶鼓、佛前上香、点茶供佛、行茶、茶话开示、敲下堂钟等程式,较为完整地再现了宋代清规中的茶礼形式。以茶参禅问道,是径山茶宴的精髓和核心,程式设计了宾主或师徒之间用“参话头”的形式问答交谈,机锋偈语,慧光灵现。在当地政府、专家学者和禅茶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径山茶宴”终于得以恢复,并展现在世人面前。2019年7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授予杭州余杭“中国径山禅茶文化园”、“中日韩禅茶文化中心”、“中华抹茶之源”三大荣誉,为径山禅茶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品牌和平台。
径山茶宴堂设古雅,程式规范,主躬客庄,礼仪备至,依时如法,和洽圆融,蕴涵丰富,体现了禅院清规和礼仪、茶艺的完美结合,具有品格高古、清雅绝伦的独特风格,堪称中国禅茶文化的经典样式。径山茶宴具有悠久的历史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以茶论道,禅茶一味,体现了中国禅茶文化的精神品格,丰富并提升了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具有学术研究价值。
“径山茶宴”与
“日本茶道”的历史情缘
“径山茶宴”随宋元中日禅僧交往而与《禅苑清规》一起被完整移植到日本禅院,对日本文化影响深远。宋
元时期的中日禅僧往来求法播道,是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继隋唐“遣唐使”之后掀起的第二个高潮。在这当中,径山寺不仅是前沿重镇,而且是学术制高点,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以无准师范为核心代表的径山寺高僧大德,不仅在中日佛教(主要是禅宗临济宗)交流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而且对整个宋日关系和文化交流也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在南宋和元初,径山茶宴随着中日两国禅僧的密切交往和弘法传道,与禅院清规一起被移植到日本,在此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成为“日本茶道”。
在宋元时期,禅宗除了曹洞宗经道元等先后东传日本外,临济宗在东传日本过程中开宗立派,瓜瓞绵延,在镰仓、室町幕府时期出现的禅宗24流派中有20派系出临济,到近世形成的禅宗14派中,除了师承黄龙派虚庵怀敞的千光荣西开创的“千光派”外,其他13派都出自径山临济禅系杨岐派。径山临济禅传灯东瀛,在日本幕府统治时期,禅宗大兴,以致深刻影响了近世日本民族文化的形成和风格特征,在武士道精神、国民性格、哲学、美学、文学、书画、建筑、园林、陶艺、饮食、茶道等众多领域,无不留下了宋元径山禅僧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印记。径山寺是日本禅宗的发祥地,是日本流派纷呈的禅宗法系的本山祖庭,对日本禅宗发展的影响无与伦比,至深至远。日本东福寺、大德寺、妙心寺、建仁寺等径山派临济宗寺院,迄今仍在每年一度(或数次)举行
茶宴法会“四头茶礼”,纪念开山祖师,称为“开山祭”,堪称径山茶宴的活化石。因此,中日禅茶界都一致公认,径山是“日本茶道之源”。
禅茶同源,禅文化、茶文化相互融会,交相辉映。径山茶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蕴涵丰富,意境清高,程式规范,承载着丰富而珍贵的历史、文化、艺术、民俗、科学、工艺等信息,具有禅文化、茶文化、礼文化以及诗文、书画、工艺、美术、园林、建筑等多方面的价值,研究径山茶宴,对传承传统文化、发展文化旅游、促进对外交流,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国际影响。
(作者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赶茶场:大旗因茶而盛
文|陈新森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和十月十六,浙江省磐安县玉山古茶场人声鼎沸,迎大旗、大凉伞、叠罗汉、亭阁花灯等各种民间艺术节目轮番登场。当地茶农从四面八方赶来,以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喜庆“春社”和“秋社”的到来。其中,最壮观、最震撼的当数迎大旗,“以竹为竿,下益以木,以绸为旗,方可十丈许,画以人物龙虎,其大者升之百余人”,是整个庙会活动代表项目。笔者曾多次观赏迎大旗的恢宏场景,粗大的旗杆、庞大的旗手队伍,以及硕大无朋的旗面,共同汇聚成一幅龙腾虎跃、摄人心魄的壮观场面。
大旗到底有多大?迎大旗省级非遗传承人、尚湖镇忠信庄村村民王仁良告诉笔者,最大的旗杆高达33米,旗面长26米,宽22.3米,面积差不多有一亩地600平方米大小。村里还保存着一面清代老旗,是用120张绸
面做的,有近300平方米,特殊年代,其它村的大旗全被毁了,这面大旗得以幸存实属不易,如今都是按照老旗式样制作大旗。
抹茶交易所是中国的吗大旗因道而生,因茶而盛。在当地传说中,迎大旗主要是玉山区域茶农为了纪念晋代许逊。这位祖籍河南、出生江西的道士,因传播道教文化游历至玉山,见到当地有许多野生茶树,且茶叶品质上佳,便教
会当地农民种茶、制茶,研制出“婺州东白”,得到各方人士亲睐,茶农因此获益,清贫生活得以改善。到了宋代,得到朝廷支持的许逊被宋徽宗封为“神功妙济真君”,成为南方重要的信仰支派。玉山茶叶发展很快,“婺州东白”畅销各地,并形成了官办茶场。磐安人感念许逊功德,在茶山之麓修建了茶场庙,为其塑造金身,奉为“茶神”,至今茶场庙中仍供奉着这位“真君大帝”。每年“春社”
“秋社”,茶农从各村赶来祭拜,
“母旗”所在地尚湖岭干村茶园
玉山古茶场
玉山古茶场内景
逐渐形成了“赶茶场”这一民俗文化活动。
许逊带领玉山乡民种茶制茶的传说虽已久远,而那座茶场庙依然香火兴旺,那面龙虎大旗年年会在这儿的天空中飘扬,大山腹地的古老风俗中,藏着传承千年的习俗信仰和乡土精神。
当笔者走进这座有茶文化“活化石”之称的玉山古茶场,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古古香的建筑,巡检司、称头碑、走马楼、戏台遗址等旧址,以及青石板路面上被独轮车碾出的深深凹槽,无不表明这里曾经商贾云集、热闹非凡。这座因茶而建的古代茶叶交易市场,见证了玉山茶产业的变迁与茶贸易的发展历程。
玉山区域海拔在600-800米之间,茂密的森林,丰沛的水系,孕育了这里的天然优质茶。早在唐代,产自玉山的“婺州东白”声名远播,成为“贡品”,并写入陆羽《茶经》。在漫长历史中,茶叶一直是当地传统特产业和富民支柱产业。在袅袅升腾的茶香中,淳朴的乡民饮茶思源,用浩大的“迎大旗”赶赴一
场茶文化的盛宴。
秋日的早晨,露珠还挂在小草叶尖,暖阳从东面缓缓升起,古茶场外的广场早已人头攒动。各支队伍早已做好竖旗准备:每根旗杆底部对着挖好的二三十厘米左右的浅坑放平,将几段竹木旗杆用铁箍箍牢,
再把旗面套在竹旗杆上扎缚牢固,顶上接上饰有流苏飘带的旗头,然后,分配好60根用于撑起旗杆的拢耸竹,连接在旗杆的同一处,每根由1-2人掌握,再有5根粗绳系在竹、木旗杆连接处,3根细绳系在旗杆上端同一处,所有的拢耸竹与粗细绳(又称旗索)都是支撑与平衡大旗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具。
随着三声“龙炮”响过,来自尚湖镇岭干村的“母旗(又称娘旗)”率先启动,平日里旗会的首领此时成了现场指挥官,统领和调度着这场短暂而又惊险的竞技活动。旗手们训练有素,动作娴熟,七八人先把旗杆底部按入浅坑中,随后手拉旗索,脚踩旗杆底部的横档,使之成为竖旗时的重要支点,另外七八人则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