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刊发肺癌表观遗传疗法,成功逆转术后转移复发
每个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都渴望自己能够通过手术——“一次性解决问题”。然而,你不知道的是,即便可以手术,NSCLC(非小细胞肺癌)的术后复发率仍高于30%。
导致肺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还是肿瘤的的复发和转移。目前,标准化疗只能让术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3-10%。广大患者报以巨大希望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则主要针对初发即是晚期的患者。面对已切除原发灶的肺癌患者,免疫的收效还犹未可知。
为了解决术后肺癌患者的复发、转移问题,专家、学者们正在尝试各种新的途径。
2011年的一项早期研究,人们发现,使用一种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氮杂胞苷(5-azacytidine),加上一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恩替诺特(entinostat),成功的让最初13个患者的复发率下降了近20%(14.3% vs 33.3%)。
临床试验的初步成功,让科学家们对这类影响细胞表观遗传的药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近,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联合进行的一项临床前研究,从动物水平验证了表观遗传学制剂对肺癌、乳腺癌、食道癌复发、转移的影响。
由于发现了一个拥有极大开发前景的创新型措施,他们的研究在线发表在今年2月26日的《Nature》主刊上。
//表观遗传是什么?这两个药又是怎么影响表观遗传的?//在小觅蜂看来,用一句话就可以大致理解表观遗传的含义——“种瓜得豆,种豆得瓜”,意思就是,撒下去的种子和长出来的东西不一样。
我们知道,基因几乎掌控着生命活动的一切。
os是什么意思肿瘤体的角度,基因决定了生物的门纲目科属种,区别了人与动物、植物的不同。
从个人的角度,藏在我们身体里的基因,决定了我们的相貌、高矮、胖瘦。
从肿瘤组织和细胞的角度,正是变异的基因决定了肿瘤细胞不受控制的生长。
可是,这并不是绝对的。基因要复制才能传播,要表达才能生成这个栩栩如生的世界。
基因的表达实际上受到环境的影响。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生动表达了这一点。你看,橘子的基因没有变,可是处在不同的环境下,却生长出完全不同的东西来。//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目前研究比较透彻的是,生物的遗传物质发生了两件“大事”,影响了物种的表观遗传现象。
DNA甲基化:在DNA甲基转移酶的作用下,承载基因的DNA碱基序列部分重要基团被甲基取代了,使这段基因的表达出现了变化,有的基因被“沉默”了,有的则被进一步“活化”——表达更旺盛了。
组蛋白修饰:笼统地说,组蛋白和DNA分子共同组成了染体。人类等高等真核生物的基因组特别的庞大,却要以一种“超螺旋”的染体形式浓缩储存在5-10微米的细胞核中,可以说,DNA分子的表达很大程度上受控于组蛋白。例如,部分组蛋白的乙酰化能够释放染质的局部结构,从而增加基因的表达。
咱们开头提到的那两个化合物——5氮杂胞苷(5-azacytidine)和恩替诺特(entinostat),一种是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另一种是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正是影响细胞表观遗传发挥作用的。其中5氮杂胞苷是合成抗癌药地西他滨的中间产物,恩替诺特则在2013年就被FD批准用于绝经期ER+乳腺癌的二三线。
5-氮杂胞苷
恩替诺特
/
/谁为癌细胞转移做好了准备:影响肺部微环境的MDSCs细胞//
作为一种生命现象,肿瘤与表观遗传学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几乎所有人类肿瘤都是由基因改变与表观遗传学异常共同引起并促进其演变的。肿瘤的转移正是如此。
原来,机体的各大器官在受到复发性的肿瘤侵犯、种植之前,是会受到先期改变的。
也就是说,器官所处的组织、细胞的微环境被炎症等因素选择性的改变成一种适合肿瘤细胞生存的“温床”,这时候,肿瘤细胞才会“大摇大摆”的定居于此,引起复发或转移。
咱们的身体并不是只会被动等着“死灰复燃”肿瘤细胞来“宰割”,局部的免疫系统总要和“来犯”的肿瘤细胞进行一番搏斗的。如果局部微环境的变化,肿瘤并不能轻易“取胜”,也许一番搏斗之后就甘拜下风、灰飞烟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