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论
一位外国学者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们想用字来范围它的意义,这正象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我们去寻文化时,它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以外,它无所不在。”(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罗孔:《关于文化的概念和定义的检讨》)由此可见,给文化定义是很困难的。1952年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他们合著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探讨》中曾提供过这样的统计:从1871年到1951年的80年里,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64种之多。英国人类学家泰罗(E·B·Tylor)为文化学奠基以来,及至今日,世界上出现的关于文化的定义大约有300多种之多。那么文化一词的由来是怎样的,中外学者是怎样解释的?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呢?
一、文化与文明
(一)、文化
1、中西传统中“文化”
“文化”一词在今天是颇为流行的一个词汇,但是对于到底什么是文化,学术界却纷纭,莫衷一
是。首先,让我们看看中国和西方学者对“文化”这一术语的理解和定义。
在中国,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语言系统中的“文化”来理解。“文”字在汉语中是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它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本义是指纹理、纹路、纹彩。《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段注:“错当作画者,交错之画也。”“错画者,文之本义”。由此可知,“文”是有形有象的。如文过饰非中的文是指修饰。后来它引申为自然界的某些现象、规律,如天文人文,即天道自然规律人伦社会规律) 进而“文”字有了与“质”、“实”相对的精神修养与美善德行之义。《论语》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原指人的文采和实质配合适当。形容气质温文尔雅,行为举止端正。这是文质相对。文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
化:古字为“匕”。会意。甲骨文,从二人,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变化。本义:变化,改变。因此,“化”在汉语中的原意是指无形的、潜在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动态过程。《易经·系辞》:“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精,万物化生”《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百物之产”。东汉郑玄注:“能生非类曰化,生其种曰产。”唐贾公彦疏:“以礼乐并行以教,使之得所,万物感化则能合天地之化,谓能生非类也。又能生其种,故云百
物之产。”贾氏的疏不如郑注简明扼要,也没有什么新意,但把“化”视为一种无形无声的变化过程的意思还是表达出来了。《礼记》曰:“赞天地文化育”,因此,“化”又延伸出造化、大化等义,并由自然万物(造化)的生成、变易引申出伦理德行的化成。
由古人的这些解释可知,“化”的本意是指自然界生物种类孕育繁衍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其特点是天地阴阳二气絪缊,无形无声。用一句话来概括,“化”就是“潜移默化”。“潜”谓无形,“默”谓无声,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中,改变了事物原来的种类、结构和状态,孕育出新的事物来,即所谓“能生非类曰化”。
“文”与“化”合起来作为人文现象的“文化”,就是“文而化之”“文”“化”合用,最早则见文于《易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在《调易正义》中解释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言圣人观察人文,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西汉刘向说:“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文治教化”,即用礼乐来教化天下之民。礼乐包括的范围很广,举凡先王圣哲所创制的文物典章制度,加伦常、道德、文学、学术、法制、经济、政治、风俗等都包括在内.孔子用“道”来概括这一切因此“道”就是“文化”,“道统”就是“传统文化”。以“人文”“化成天下”,使天然世界变成人文世界,
便是中国古哲赋予“文化”的内涵,中国古代的文化大致是指文治教化(精神文明),与天造地设的自然相对(人文天文)。与质朴、野蛮相反(文质、文野)。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化在这里指体现道德政治伦序的诗书礼乐教化世人。与武力征服相对。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文化”是指“自然-人伦”之化,而且文化一词之“化”是指无形无象、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发展变化过程,词义侧重点在“化”字。其特点亦应如自然现象一样,在不知不觉中起着改变人类思想和行为的作用。而最能够对人类思想行为起潜移默化作用的莫过于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想理论学说等精神层面的东西。
应当指出,中国古代文人对文化的看法,不是像西方学者那样把精力放在如何为文化下定义,进行概念的分析、逻辑的思辨、种类的提炼上,而是更多关注文化的价值意义和社会功能,对文化的含义作动态的把握,强调其在改变世道人心、移风易俗方面的实践价值。这也正是中国古圣先贤把文化理解为文治教化的思想内涵所在。西汉人刘向说: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中华民族的先哲把文化理解为“文治教化”,故极为重视用文化度化育人、经邦济世。
在西方,文化(culture)一词来自拉丁语cultura-ae f.,意思是“耕耘,耕作,栽培,培
育”;“耕作,农业”;“教育,修养”;“崇拜,顶礼,尊敬,景仰”;其动词是colo-ere(第二变位法),主要意思包括:“耕种,培育”;“居住,存在”;“抚育,关怀”;“努力,尽力,专务,致力于”;“修饰,打扮”;“(宗教)尊敬,景仰,虔信,崇拜”。无论cultura还是colo,它们最初的含义都只是与自然存在的事物相关,是指种庄稼必须经过辛勤的耕耘,才能获得丰硕的果实。这种用法今天仍在农业”(agriculture和“园艺”(horticulture两词中保存着。后来,西塞罗(Cicero)把这个词的意义进行了转化,把tilling of Soil(“开发土地”)改为tilling of Soul(“开发人的灵魂”)。这样,cultura一词的含义就从仅与自然存在物相关的实在演变成与人自身存在相关的抽象,这种物质性的栽培,种植的意义上逐渐演化或引申出对人的性情陶冶、品德教化、自身修养、终极关怀以及对神明的尊崇敬畏与顶礼膜拜等富有精神觉醒方面的涵义。哲学上的所谓“耕耘智慧”(culture mentis)的意义就是“教养、培养”(cultivation)也正是由此而来。
在西方文化史中,从中世纪起,“文化”一词就大致与今天西方的文化概念相当。但是至迟晚至1852年,人们的文化生活中都只使用“精神耕耘”(mental culture)这一术语,而不单独使用“文化”(culture)。真正的文化史的开创都是18世纪的法国启蒙学者伏尔泰(16941778年),他于1756年完成的《风俗论》(《论各民族的精神与风俗》)被认为是文化史的滥觞。
该书有两个主要方面与以前大多数历史著作不同:第一,伏尔泰承认欧洲只是世界的很小一部分,因此这部著作有很大一部分是写亚洲的历史;第二,伏尔泰认为文化史一般说来远比政治史重要,因此他在书中主要是写关于社会和经济状况以及艺术的发展,而不是关于国王及其之间的战争。他力图写出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等各国的历史与文化。虽然鉴于当时的条件限制,他对这些地区的历史与文化知道得并不多,因而书中的主要内容还是西欧的中古史,而且更多的是西欧政治史,但他却完全以今天的文化史意义上使用着“文化”一词。对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启蒙学者而言,“文化”是指训练和修炼心智(或思想、亦或趣味)的结果和状态。很快这词就被运用于形容某一位受过教育的人的实际成就,良好的风度、文学、艺术和科学等所有这些都被称为“文化”,被认为是通过教育能够获得的东西。
从前面中国传统与西方传统中关于“文化”这一术语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的culture与中国传统语言系统中的“文化”一词的内涵并不完全对应。culture是从自然存在和人类的生产活动出发,继而引申到人类存在及自身精神活动领域的,而中国的文化一开始就是指文治教化,专注于精神领域。因此文化属性是什么意思culture的内蕴比文化更为宽广。
2、文化的定义与分类
今天,关于什么是文化,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等不同学术领域的学者和各类辞书都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文化概念的含义。尽管学者们对“文化”的理解千差万别,但都承认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它是人类自身的属性;所不同的主要是狭义文化与广义文化的差别。社会学家兰登贝格则认为:“文化可以被定义为是一套从社会活动中习得并传递的判断标准、信念、行为,以及因此出现的行为的习惯模式,及其物质的和象征意义上的产物。”美国学者赫斯科维兹指出,文化是个人适应其整个环境的工具,是表达其创造性的手段。英国的《枫丹娜现代思潮辞典》指出,文化是“一个共同体的‘社会遗产’:由一个民族在他们特殊生活条件下不断发展的活动中创造并且从一代传向一代的物质手工艺品,集体的思想和精神制品,以及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的总体。”关于文化的定义还有很多,甚至我们可以说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角度对文化进行定义。
根据理解的标准和角度不同,我们可以对文化进行不同的分类。比较著名的分类有如下一些例子:如《大英百科全书》标明文化概念应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一般性的定义,即文化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第二类是多元的相对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一种渊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的体系,这种体系往往为集团的成员所共有,它包括这一集团的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包括有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和价值,以及它们在物质工具和制造物中的体现
我国的权威辞书《辞海》(1999年版)也解释说,文化被区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它解释道,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成;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所有这些定义虽哲学基点不同,但都主张一种涵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总体的大文化观。
广义论者则把人类创造的一切都纳入文化的范畴,而狭义文化论者仅把观念形态的精神文化视为文化。近年来,国内外有些学者还把广义文化划分为不同的结构、层次或者类型。综观学者们的种种意见,广义的文化又被称为大文化,它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界的独特生存方式。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讲,文化者,人类心所能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他所讲的共业包含了众多领域,诸如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艺术的(美术、音乐、舞蹈、文学、戏剧)、规范的(道德、信仰、法律)、器用的(日用器皿、生产工具及技术)等。简言之:文化指的是任何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全部生活方式包括两部分,即精神生活方式和物质生活方式。前者含有信仰结构、价值结构和规范结构;后者则包括人们衣、食、住、行、娱乐、工作等的实际方式。这是一种典型的广义意义上的文化定义。广义
的文化概念应包括任何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以及由语言和符号构成的全部世界,它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层面的内容:其一为物质文化,它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生产、生活的器具及其相关的技术;其二为精神文化,它包括人们思想、信念、价值观以及心态等;其三为行为文化,它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其四为制度文化,它表现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确立的社会规范。广义的文化概念看似包罗万象,纷繁复杂,却是有序的,精神文化是文化内容的核心,它与其他层面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我们赞成广义的文化概念,同时也将精神文化置于文化系统的核心地位。
狭义的文化又被称为小文化,它排除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著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曾对文化作出这样的界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体。”泰勒的这个文化定义堪称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美国1974年出版的《新世界百科全书》(The New World Encyclopedia)给Culture一词下的定义:It is the totality of the spiritualintellectualand artistic attitudes shared by a groupincluding its tradition, habits, social customsmoralslawsand social relations, Sociologicallyever
y societyon every level has its culturethe term has no implications of high development.(“文化是由一个体所拥有的精神的、智力的和艺术的观点的总和,包括它的传统、习惯、社会风俗、道德伦理、法的观念和社会关系,在社会学上,每一社会,无论其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它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这一术语没有绝对高度发展的含意。”这一定义显然排除了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高低,而是指人类的精神文明或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艺术、传统、习惯、社会风俗、道德伦理、法的观念和社会关系等,因此它明显是属于狭义意义上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