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告诉你,你永远都不会知道的陶瓷秘密
#2020生机大会主题#
#致敬真知灼见#
一说起中国的陶瓷,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就是瓷器店里,琳琅满目的瓶瓶罐罐。
我的家乡在九江。
原本与陶瓷关系不大,大家都知道,陶瓷的世界著名产地是九江边上的景德镇。
但这件事情可不是今天这样的,仿佛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情。
大家可能不知道,景德镇生产的陶瓷,在民国之前,有时候会被人叫做'九江瓷'。有个民国的文人叫许之衡,写了一部错误百出的陶瓷学术著作,叫《饮流斋说瓷》,还别说,这可是一本著名陶瓷著作,凡是玩陶瓷的人,就没有不知道的。正是在这本书里,谈到过这件事情。
九江在长江边上,是景德镇陶瓷重要的贸易口岸。许多景德镇的陶瓷,都是从九江口岸,沿着
长江,最终分散到世界各地的。因此,一些只在九江进货的商人,就误以为陶瓷是九江的特产,也就不奇怪了。
九江是一个船码头林立的水岸城市,从我记事的时候开始,我便知道九江船码头沿岸,全是瓷器店。从小,我便对这些瓶瓶罐罐的店铺,熟视无睹、见怪不怪。
没曾想,如今我却为了这些个瓶瓶罐罐的劳什子,殚精竭虑,苦苦思索,也算是一种命运吧。
言归正传,凡说到陶瓷,我们应该即刻就能想象出,它的大体范畴内的事物,自古以来,便是那些瓶瓶罐罐,多数时候,别无其他。
我们可以用一个严肃的词语,称其为:器物。
这些瓷泥烧制的器物,可以说已经深度参与到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以至于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熟视无睹的。没有那个吃了饭没事,拿着他的饭碗,进行庄重地'文化凝视',或者,竟然还看出来些许艺术的气息。
这就属于鬼扯了。
一般情况下,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陶瓷也仅仅是作为寻常日用的器物,吃饭的碗、盛菜的盆、装米糖的罐、腌菜的缸、种花的钵,插鸡毛掸子的筒。如此而已。只是对于富贵人家,才会摆上几只仅仅用于观赏的花瓶,用于装饰大而不当的豪宅,显摆一下自己多么地富有。
要说对于生活与人生,尚有什么别的意义,除了吃、喝、盛、储、外加装饰室内空间之外,或者它们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偶尔作为一种廉价的家庭解压道具,对于延续实在过不下去的家庭生活,起到了缓冲作用。
但凡夫妻吵架的,一激动就拿出来摔。摔得声音脆亮,四溅而裂,一副很能解气的模样,于是生活又可以和和美美地,过下去了。
再要从陶瓷这个瓶瓶罐罐的世界里,寻思出一种别样的气质,恐怕也就是我这种百无一用的书生,才会干的无聊事情。
于是乎,我还真干了。
我对瓶瓶罐罐的思考,穿过日用的平常,以及金钱的诱惑,竟然凝视出了它隐含的文化可能:它或能脱胎换骨地,生成为当代中国的一种全新的高级文化(Hochkulturen)和艺术。
说起高级文化,这件事情就没法跟严肃的学术界探讨,人们以为我估计想钱想疯了,或是名利之心过甚,有点急火攻心到了胡言乱语的程度。
因为严肃的文化学告诉我们:文化,是不可以被物质化的。那么,归于文化的艺术,其实也就不能被物质化。
这件事情非同小可。
一般人可能不会想到,那些动不动就冠以什么什么文化,什么什么艺术的说法,严格来说,其实是非常不严谨的。
这样一来,首先,'陶瓷艺术'这个词语,在严肃的学问里,就变得身份可疑,仿佛是个没有学籍的艺术系插班生。
而且,西方的学术界,还真就是这么定义的:他们将诸如'陶瓷文化',或者'茶文化'、'青年文化'这一类定义,称之为'亚文化'(sub-culture),或者说局部文化。它是区别于主文化的。
文化属性是什么意思也只有主文化,我们才简略地说,它是'文化':这里面已经就包含着'高级文化'的含义与价值。
同理可证,'陶瓷艺术',也就是一种基于局部文化的艺术,或者鹦鹉学舌地说,叫'亚艺术'。
那么,陶瓷作为艺术,成为高级文化的组成部分,就没有这个可能!
虽然'高级文化'一说,在严肃的学术界,也是打得一地鸡毛、不可开交,各有各的理,但总体来说,它必然关涉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文明的最有价值,也最能标明它们自身独特的主体性直观感受的事宜。
比如,我们怎么能分辨啥是'英伦范'呢?或者'德国味道'、'意大利腔调'、'日本风格'……,诸如此类的东西,其实正是由它们各自的,不同阶段的高级文化,体现出来的,学术地说,叫主体性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