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第一门课程。目前民办高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仍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相应的改革措施与途径,以便于提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字】民办高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一、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第一门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技能,完成日常事务处理的工作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后,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仍无法很好的完成相应的操作。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不高。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平时使用电脑主要用于qq聊天、网上购物等娱乐活动,在使用计算机过程中仍会遇到许多困难。
理科不好的女生学计算机行吗(二)学生基础存在一定的差异。从总体上看,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比其他学科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了解更多,操作能力更强,男生比女生计算机水平要高。
(三)课时比较少,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法很好的掌握相应的内容。民办高校的学生没有很好的复习、预习、课下练习的习惯,加之课时较少,学生学习效果不能达到教学要求。
(四)考核方式比较单一。据了解,大多民办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考核仍停留在笔试阶段。这就导致学生平时不好好练习,考试前临时突击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
(五)上机实践课学生不好管理。“三本”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但自制力相对较差。在上机课时,有些学生因缺乏自控能力玩电子游戏、上网购物、聊qq等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六)学生计算机维护水平较低。学生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遇到故障时,缺乏排除故障的能力。
三、对于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合理处理教材
目前,民办高校所用教材多为国家级、省部级以上十一五、十二五或面向21世纪规划教材,很少使用自编教材。因此教材结构、内容深度方面都未与专业相联系。如我校使用的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第3版)》。该教材的特点是内容丰富,知识面广,但实例相对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处理教材,做好以下几点:
1.教材处理上做到详略得当。教师根据自己的课时安排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教材的内容进行讲授,其他内容作为自学或选修课内容讲授。教师在进行讲授时,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明确,准确地把握课程内容的深浅程度,合理地安排教学进度和每一节课的时间分配。
2.恰当变更教材的顺序。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不按照章节的次序,恰当对教材进行加工。
如第2章计算机系统结构中第1节中已经详细叙述了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第3节、第4节分别为微型计算机的硬件设备、微型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内容上有重复,学生很容易搞不清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可把第3节、第4节的教学内容溶入第1节的知识点进行讲解。
3.在教学方法方面,知识性、概论性的内容可以指导学生自学,操作性的内容讲授应从应用实例出发,简述软件的特和使用方法,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在学习办公软件时,由于课本上例题较少,可补充案例,以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授word时,可以选择学生的毕业论文做为案例,从文件的创建、文字的编辑,直至文档的排版、打印,将各个知识点贯穿起来,让学生在实例教学中掌握知识。在讲授excel时,以学生成绩汇总表的分析、统计为例,从工作簿的创建、单元格的操作,到使用公式和函数、数据排序、筛选等操作。通过大量讲解与软件相关的案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在上机实践课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由于上机课时本身就非常紧张,教师要高效的利用每一节上机课。在上机前对学生做出安排,明确每次上机课的学习目的、任务、内容与要求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相应的学习
任务,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这样有助于学生有针对性的训练。在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第2章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学习中,由于前两章基本上是理论知识,可以给学生灵活设置上机作业,如汉字录入练习、网上文件下载、文件格式转换工具的使用、熟悉计算机系统配置等。
(三)分专业教学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将课程讲授内容与学生的就业需求联系在一起。在一些专业中(如机电类专业),对计算机专业的知识要求相当深入。对于此类专业,要加强计算机理论方面知识,如计算机软件编程和硬件维护方面的运用。而对于另外一些专业,则完全是把计算机当成一种专业的工具使用,对于这些专业,可以对学生适当降低要求。对于计算机理论知识掌握要点即可。教学中可以花大量的时间对office办公软件进行情景教学。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的任课教师,要多与学生所在院的专业课教师加强联系,了解学生在后续专业课中有哪部分知识是在计算机基础课中需要掌握的内容,以便于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制定大纲,进而指导教学。
(四)改革考核模式
改变考试一次性定论的传统做法,对考试考核进行改革,最后的综合成绩由三个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上机考试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上机课作业来评定,作业成绩占10%,上机考试占30%,理论考试占60%。这样可以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现状,真正提高学生计算机水平。考核模式的改革必然会影响考试组织形式。现实情况下,考试组织中很难做到上机考试、理论考试分别进行考试。因此,在考试组织过程中,可以采取在试卷上兼出理论题和上机操作题,考试地点可以选做机房来考试。由于机房座位数有限,计算机应用基础做为公共必修课,考试人数较多,不同专业的考试试卷可根据各专业的大纲进行命题,分不同场次组织考试。
(五)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充分深入大学生第二课堂中
民办高校学生大多思维活跃、善于思考,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丰富多彩。在校园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相关内容,如活动方案的制作,海报、宣传册的设计、报名名单、节目单、活动现场vcr的制作等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校园中的网页设计大赛、动画制作大赛、程序设计大赛也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