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设计⽅法(1)—1.界⾯的概念与分类
在ERP类等企业管理类系统开发过程中,毫⽆疑问,对⽤户“界⾯”设计的⼯作量是最⼤的,界⾯是系统中⽀持⽤户输⼊、查看数据的业务功能,它们是⽤户现实⼯作在系统中的映射,是⼈机交互的窗⼝,对软件⼯程师来说,界⾯不仅是系统的脸⾯,⽽且最终⽤户体验到信息化价值的⼤⼩也主要是由界⾯提供的。按照系统中的⽤途可将业务功能分为4⼤类:活动功能、字典功能、看板功能和表单功能。根据这些功能的共性和个性建⽴相应的界⾯模型和设计⽅法,可以⼤幅度地提升界⾯设计的效率和效果。
界⾯的表达形式可以分为2⼤类:窗体形式、打印形式。
1)窗体形式:这个形式⽀持⽤窗体形式的数据输⼊、查看等,包括了业务功能中3种:活动功能、字典功能和看板功能,如图1(a)~(c)。
2)打印形式:这个形式⽀持打印形式的数据输出,如图1(d);
图1 业务功能与对应的界⾯形式
界⾯设计的本质是业务功能的设计,⽽业务功能的分类是基于该功能处理的数据类型⽽定的,因此下⾯按照“数据分类→业务功能分类→界⾯分类”的顺序进⾏说明界⾯设计⽅法。
⼀、数据的分类
⾸先来看⼀下数据的分类⽅法。在构建企业的信息系统时,可以按数据的⽤途和产⽣数据的阶段划分为三个区,即:数据的⽣成区、数据的加⼯区和数据的应⽤区,如图2所⽰。
图2 数据的三个分区
1.数据⽣成区:过程数据与基础数据
数据⽣成区,是将原始数据输⼊到系统中的区域,在这个区域产⽣的数据根据其⽤途可以分为⼆类,⼀类是“过程类数据”、另⼀类为“基础类数据”。
1)过程数据
在企业活动过程中第⼀次产⽣的、没有经过任何加⼯的数据就称之为过程数据(即原始数据),“过程”指企业各类⼯作的过程。软件的功能设计⼯作⼤部分都集中在这个区,⽐如:架构设计、功能设计、数据设计等,通常所说的“业务数据”的绝⼤部分产⽣于此区域,⽐如:销售数据、⽣产数据、财务数据、物流数据、⼈资数据等。
2)基础数据
企业中需要规范化并作为企业标准的数据,称之为企业的基础数据,⽐如:员⼯信息、客户信息、材料编号、市场价格、组织结构等,基础数据是由相关部门按照企业规则预先编制好的。基础数据约束了过程数据的输⼊范围、标准、以及为过程数据提供了属性定义。编制基础数据,是客户⽅⾯推进信息化建设必须做的重要⼯作,基础数据也是未来构建系统主数据的核⼼内容。
注:基础数据,是企业进⾏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标准化对象之⼀(其它例:业务流程标准化)
3)基础数据与过程数据
(1)两者的转换关系
在⽤界⾯进⾏过程数据的输⼊时,基础数据可以⽤选择框的形式作为界⾯上某个字段的选择对象,基础数据⼀旦被选择输⼊后,就成为了过程数据。
(2)不同的维护原则
□基础数据:需要不断的进⾏维护,保持基础数据在时间变化后也能够符合要求。
□过程数据:⼀旦确定不能修改,特别是财务等数据受法律保护,后期修改可能是违法的。
网页界面设计的定义2.数据加⼯区:加⼯数据
对收集到的过程数据,按照不同⽬的加⼯(抽取、转换、清洗…),是对过程数据进⾏加⼯的区域,经过加⼯完成的数据称之为“加⼯数据”(已经不是原始数据了),它们被按照⽤户的关⼼维度、分析报表的种类预先分类存储,以供各类查询、统计之⽤。
3.数据应⽤区
利⽤加⼯数据,可以⽅便⽤户利⽤单据、报表以及各类静态、动态的⽅式进⾏查询、展⽰、分析。⽐如常见的加⼯数据有:销售分析、产值分析、成本分析、绩效分析、财务⽉报表等。
⼆、业务功能的分类
有了三种数据的⽤途分类后,按照对不同数据处理的分⼯可以将业务功能划分为4⼤种类,即:活动功能、字典功能、看板功能和表单功能。下⾯分别对这4种功能进⾏说明,参见图3。
图3 业务功能与数据分类的对应关系
1.活动功能(以下简称:活动)
活动,是指专门利⽤“窗体”形式来记录、展⽰在过程数据的功能,所有过程数据都是通过活动功能输⼊的。之所以将这类功能称之为“活动”,就是因为它们是企业中实际⼯作在系统中的映射,同时企业的管理规则也是主要加载在活动功能上的(提⽰、预警、终⽌等),活动是4类功能中数量最多、使⽤最⼴的⼀种。
■活动产⽣过程数据,在输⼊数据时会使⽤基础数据辅助提升输⼊效率,参见图3①。
注:绘制业务流程时,流程上的节点必须是活动功能,因为只有活动才能驱动流程的运转。
2.字典功能(以下简称:字典)
字典,是专门利⽤“窗体”的形式来维护需要标准化的企业基础数据。作为对基础数据进⾏维护的功能,它包含了对数据的:记录、展⽰、更新、发布的功能,由于字典是⽤来规范企业标准的⼯具,因此字典只能由特定的管理⼈员使⽤。
字典对应的是数据分类中的“基础数据”,字典功能的来源⼤都是软件⼯程师通过系统规划设计获得的(⽽不是由⽤户提出的)。
■字典产⽣基础数据,参见图3②。
注:业务流程是产⽣价值⼯作的串联,因为字典只是⽤来维护基础数据的,不是⽤来产⽣价值的⼯作,所以字典是不能成为业务流程上的节点(对⽐活动功能)。
3.看板功能(以下简称:看板)
看板,是专门利⽤“窗体”的形式来展⽰经过加⼯处理后的数据的,它是⽤来展⽰看数据的,它不⽤于数据的输⼊,它可以利⽤窗体所具有的各种灵活多变的查询和展⽰形式(图形曲线、数据穿透等),看板通常⽤于门户、监控台、仪表盘、导航等的形式来展⽰信息。
■看板可以⽤来展⽰过程、基础和加⼯三类数据,参见图3。
4.表单功能(以下简称:表单)
表单,是专门采⽤“打印”的形式来展⽰数据的,适⽤于各类需要打印、盖章、并以纸质的形式保存的场景,其中,“表”指的是各类统计和分析的“报表”;“单”指的是各类凭证形式的单据。⽐如
□报表:产值分析、成本分析、绩效分析、财务报表等数据;
□单据:发票、收据、领料单、合同书、各类财务凭证等数据;
■表单可以⽤来展⽰过程、基础和加⼯三类数据,参见图3。
三、功能分类的作⽤
1. 确定架构规划的关注顺序
有了业务功能分类的概念之后,软件⼯程师在进⾏需求获取、需求分析以及系统架构时就知道了对功能关注的顺序:
1)由于活动、字典等是产⽣数据的功能,在架构、规划时重点要先关注这些功能,⽐如:□活动是构成业务流程的要素,需要重点关注并先⾏确定,否则业务流程设计时就没有节点了;
2)与前述两个功能相⽐,看板功能和表单功能就可以稍微滞后,因为这两者不直接产⽣过程数据和基础数据,它们以“看数据”为主,它们需要的只是对过程数据和基础数据的加⼯⽽成的加⼯数据,⽽且看板和表单会随着客户对信息系统的理解加深,会发⽣新的需求变化,所以放到后⾯再设计反⽽会稳妥⼀些。
2.提升对产品、项⽬研发的管理效率
对业务功能进⾏分类对理解设计⽅法有很⼤的帮助,主要作⽤(不限于此)。
1)建模⽅法:分类给出了不同类型的设计规律、⼤幅度地减少了模型的数量;
2)确定⼯作量:由于4种功能的特点不同,可以定性、定量地确定开发⼯作量、时间;
3)设计顺序:如前所述,活动、字典先设计、看板和表单可以滞后;
4)设计能⼒匹配:由于4类功能的难易度不同,分配设计资源时有依据,⽐如:字典/基础数据部分⽐较难,可以让能⼒较强的设计师承担;等等。
四、界⾯的分类
界⾯的设计分为:窗⼝形式与表达形式。它们的⽤途、建模形式、设计⽅法以及后续的开发⽅法都不相同,参见图4。
图4 界⾯形式
以上,对业务数据(3种)、业务功能(4种)和界⾯(2种)的分类进⾏了说明,通过这样的归集有助于帮助软件⼯程师们建⽴体系化、⼯程化的设计模型、⽅法、标准等,可以帮助提升软件设计的效率和效果,也有益于设计阶段成果的复⽤、分享。
当然分类⽅法不是绝对的,随着新需求、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划分⽅法也会发⽣变化,参考上述划分的思想、⽅法,根据实际情况建⽴更加合适不同⾏业的分类⽅法也是完全必要的。
注:业务功能与系统功能
这⾥,没有提“查询”、“提⽰”、“上传”等功能,因为它们更多地是属于系统操作的辅助功能,没有“业务”功能的作⽤,所以不在这⾥提及。
■本系列的下⼀篇:界⾯设计⽅法 — 2. 活动功能的设计⽅法
界⾯设计的详细说明请参考《⼤话软件⼯程—需求分析与软件设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