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件界面设计的整体性原则
作者:于 文
来源:《信息技术教育》2008年第07
        学习者是通过网络课件的界面,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发生关系的。课件界面是由界面元素有机排列和组合构成的。界面元素之间的矛盾与协调是设计者需要考虑的一个基本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出发点是有利于学习者的信息处理,为知识的意义建构创造稳固的基点。网络课件界面设计的整体性原则是:选择和组织界面元素,成为有相互联系的整体,以利于学习者的信息加工和意义建构。即界面设计时要根据界面元素所承载的信息的相关性,对它们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分段分区域的组织,最终成为一个蕴含信息的整体。其目的是通过界面信息的良好组织,促进学习者心理过程中的组织活动,用界面的整体性,帮助学习者完成认知的整体性。该原则的具体要求是界面的媒体元素结合协调,相关信息邻近呈现,界面元素组合布局。
       
        言语与相关图像协调
       
        此处言语是指文字或语音表达形式,图像包括各种静态和动态的视觉元素,如照片、动画、视频影像等。言语与图像的协调,能引导学习者尝试建立言语和图像心理表征之间的联系,积极参与到信息加工活动中,提高加工的深度。与言语相关的图像,是指能够帮助理解言语的解释图像,包括实际事物的形象和各种图表,而不是只起美化作用的装饰图像。
        1.用语音解释图像
        在界面中有静态或动态图像需要同步解释时,一般应选择语音解说,而不要用文字说明。例如让学习者一边观看动画演示,一边听语音解说。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人的各个感觉通道的短时记忆容量是有限的,当学习者同步处理图像和文字所传递的信息时,视觉通道的认知容量可能会超负荷。如果他的眼睛必须注意文字,就不能充分地注意动画或图片,尤其是当两者同时呈现,并且以同样速度变化时(图1)。使用语音解说的优点是信息分别从两个感觉通道输入,使视觉信息处理的负担最小化。当然,如果需要用文字来支持记忆或进一步学习,例如对复杂动画过程的解释、对操作步骤的指导等,可以分步呈现文字说明。
        2.避免同时用文字和语音解释
        在用语音配合图像的情况下,再同步呈现同样内容的文字解释,则同样会加重视觉通道短时记忆的负担,这种情况下学习者可能会分配一部分注意力给文字,而使图像的效果受到损失。例外的情况是,当学习者对语音解说的理解比文字更为困难时,例如用外语解说或解说内容长而复杂,或是有不熟悉的关键词时,可以适当添加文字解释。当然,学习者中有人偏好听觉学习,有人偏好视觉学习,因而教学材料应能充分适应学习者的这种差异,配合相应的语音解释或文字解释。
       
        相关信息邻近呈现
       
        网络课件界面元素都不是孤立的,例如文字与其解释图像是相互关联的,所传递的信息有相关性。在界面中,有信息相关性的元素在时间或空间上应该结合成为一个整体,避免分离和互相干扰,以向学习者传递完整的信息。信息相关性的元素邻近呈现的理论依据是:学习者始终在试图寻感知的刺激之间的意义联系,当相关信息的承载者分离时,他不得不动用有限的认知资源来使之匹配,那么用在心理上组织和整合材料的资源就减少。然而,如果在界面中信息相关元素已经结合为整体,学习者就能在短时记忆中把它们放在一起,使它们产生有意义的联系,信息加工更为深入。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结合关系。
        1.文字与相关图像同屏呈现
        文字与相关图像应该在位置上就近,处于同一视域内,形成相互支持的关系。例如说明文字伴随着视频演示内容逐步呈现,位于图像一侧。在网络课件中,常常由于同一页面呈现的内容过多,而使页面过长,可能导致纵向排列的图像与说明文字不能同时在一屏上看到。因此,用文字给图像作注释时,要使用动画技术或翻转技术,使注释出现在图像近旁。例如,当图像显示一个物体的部件时,该部件的名称应出现在相应部位,用箭头线连接。又如,当描述一幅图中的活动时,用翻转技术显示文字。
        2.练习的相关成分就近呈现
        练习的解题指导、问题、提示、应答、反馈等,无论是文字还是图像,都应就近呈现,使学习者能方便地相互参照。图2表示问题、应答、提示、反馈都呈现在同一页面,而图3的页面中的解答、反馈与题目因为页面滚动而分离,学生需要返回到题目页面来反思。
        3.局部控制元素与控制对象协同呈现
        按钮和链接等主要用于作局部控制,它们所控制的对象,如打开的新窗口应该与控制元素出现在同一屏上,并且新窗口的初始大小不应完全覆盖原窗口。例如图4设定了呈现例子的弹出窗口的尺寸,使学生可以同时看到各窗口的内容。
       
        界面元素组合布局
       
        1.依据接近性规律组织元素
        “接近性网页界面设计的原则有哪些?是格式塔理论中的一个基本规律,如果不同的文字或图形元素在屏幕上的位置靠近,学习者就比较容易把它们看成是属于同一个整体。根据这一规律,如果界面元素在功能上或内容上是相同或相近的,就应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相对较小的空间距离,使学习者产生就近成组的感觉。同时,使不相近元素远离可以使学习者能很容易看出界面中各部分的功能,能由一组元素中任何一个元素的属性推知其他元素的属性,减轻认知负担。例如在图5中,左侧为主菜单,中部是信息显示区,右上角是特殊功能按钮,使各类元素各归其类。
        2.依据相似性规律联结元素
        人们容易把外表相似的物体看成同类,因为看起来相似的界面元素容易被认为具有相似
的属性。根据上述相似性规律,在界面设计中,就可以应用形状、颜、动态变化等构图要素,使相同或相近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外观,无论它们在空间位置上远近,或呈现时间有先后,都能被看作一类元素。例如在界面中,加下画线的文字都会被看作关键词语,同样颜的按钮被认为有相似的功能,所有链接都使用加底的特殊字体会使学生感到是相同功能的元素,同样布局和风格的页面能加强网络课件的统一感。
       
        【参考文献】
        [1] 张军征. 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Beverly Abbey. Instructional and Cognitive Impacts of Web-Based Education[M]. Idea Group Publishing, 2000.
        [3] 刘影. 网络教学页面设计的认知和审美研究[J]. 硕士论文,河北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