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新冠病毒核酸10合1混采检测技术规范的通知》
新冠病毒核酸10合1混采检测(10-in-1test)技术是指采集自10人的10支拭子集合于1个采样管中进行核酸检测的方法
 核酸检测结果阴性一.样本采集耗材规格
(一)病毒采集管管帽和管体应当为聚丙烯材质,螺旋口可密封,松紧适度,管体透明,可视度好。试管外径(14.8±0.2)mm*(100.5±0.4)mm,管帽外径(15.8±0.15)mm,高度(12.5±0.5)mm。容量企业定标10ml,内含6ml胍盐或其他有效病毒灭活剂的保存液。保存液应当带有易于观察、辨识的颜(如粉红),并保持一定的流动性,方便取样。
(二)采样拭子宜选用聚酯、尼龙等非棉质、非藻酸钙材质的拭子,且柄部为非木质材料。折断点位于距拭子头顶端3cm左右,易于折断。 
二、采样地点要求选择空旷、通风良好的场地作为大规模人筛查集中采集地点。根据原有场地条件,划分为等候区、采集区、缓冲区和临时隔离区,有效分散待检人员密度,应当设置急救设备备用。 
(一)等候区设置人行通道,同时设置一米线保证等候人员的防护安全。根据天气条件配备保温、降温、遮阳、遮雨等设施。老年人、儿童、孕妇和其他行动不便者优先采集。
 (二)采集区
根据气候条件,配备帐篷、冷/暖风扇、适量桌椅,保证医护人员在相对舒适环境下工作。配备采集用消毒用品、拭子、病毒采集管,并应当为受检人员准备纸巾、呕吐袋和口罩备用。标本如无法及时运送至实验室,需准备4℃冰箱或低温保存箱暂存。应当制定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的应急预案。 
(三)缓冲区空间应当相对密封,可供采集人员更换个人防护装备,放置与采样点规模相匹配的防护用品、采集消毒用品、拭子和采集管,户外消杀设备。 
(四)临时隔离区用于暂时隔离在采集过程中发现的疑似患者或高危人。 
三、采集流程
(一)标识及信息登记
1.登记流程。工作人员在采集前分配10个受检者为一组,采集前收集并登记受检者相关信息(包括姓名、性别、身份证号、、采集地点、采集日期和时间),按照组别进行采集管编号。
 2.登记要求。推荐使用身份证读卡器、二维码条码等信息化手段关联受检者信息,提高信息读取效率和准确性。如不具备信息化条件,应当提前登记《新冠病毒核酸10合1混采检测登记表》(见附件,以下简称混采登记表)。纸质登记表随标本送检前应当备份存档于采集点所在社区,便于及时追溯受检者。
 (二)采集方法被采集人员头部微仰,嘴张大,发“啊”音,露出两侧咽扁桃体,采集人员将拭子越过被采集人员舌根,在两侧咽扁桃体稍微用力来回擦拭至少3次,然后在咽后壁上下擦拭至少3次,操作完毕后,将拭子头置于管中、拭子折断点置于管口处,稍用力折断使拭子头落入采集管的液体中,弃去折断后的拭子杆,旋紧管盖,将采集管置于稳定的置物架上,每例采集后采集人员均应进行手消毒。 
(三)混合拭子依照上述采集方法依次采集其余9支拭子,将完成采集的拭子放入同一个采集管中,动作轻柔,避免气溶胶产生。连续采集10支拭子以后,旋紧管盖,防止溢洒。如采
集管内拭子不足10支,应做好特殊标记并记录。 
四、标本送检
(一)核对信息核对采集管标签与混采登记表信息,确保准确完整,编号一致。 
(二)标本放置要求将核对后的采集管放入透明塑料密封袋(一层容器)中并封严袋口,用75%乙醇喷洒密封袋外部。将密封袋放入二层容器(可选内配适量吸湿材料的包装盒或双层医用垃圾袋),密封后用75%乙醇喷洒消毒。将二层容器放入具有“生物危害”标识的专用标本转运箱(推荐使用符合《危险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细则》A类物品运输UN2814标准的转运箱),二层容器和转运箱之间应当放置降温凝胶冰袋。二层容器应当固定在转运箱中,保持标本直立。密封转运箱后,使用75%乙醇喷洒消毒,转运箱表面洁净无污染。
 (三)标本转运要求。标准转运箱应当由专门标本运送人员负责运送。标本应当在采集后2-4小时内送至实验室。混采登记表放入独立密封袋,随转运箱一同转运,不能立即送检的,应当配备专门的冰箱或冷藏箱保存,并做好标本接收、保存登记。标本采集后24小时内可置于4℃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