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核酸检测采集和送检技术指南
一、采样场所准备
各区市要按照第一时间完成任务的要求,合理布局固定采样点,并建立沟通协调机制,主要包括采样点负责人、具体执行人员、秩序维护人员、志愿者等人员姓名、单位和,协调相关单位积极部署,确保4小时内完成各项设置准备工作,并协助医务人员无障碍采样
各区市要灵活安排采样、检测、样本运送、医废转运、消杀等队伍根据辖区人口总数以及完成全员检测的时限要求,指导各社区根据辖区人口数、所需采样组的数量以及采样场所要求,设置采样单元和工作时间:一个采样点可分别设置一、5个采样单元,每个单元至少包括3人(含信息统计和采样人员);每个采样点按照5天内完成检测任务测算工作时间,在不停工、停学情况下,根据不同人分时段进行采样,每日采样时间原则上应当12—16小时(每日7:00—23:00),并按需要配备社区、公安等配合人员若干名各区市可根据实际情况对采样单元人员配比做适当调整,增加设置机动采样队,对重点场所和特殊困难人员上门采样
对农村地区、城郊人员较分散的社区,可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地设置采样点,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时段预约流动采样
二、采集场所设置要求
各区市以社区网格化工作区域划分为基础,实地考察确定采样区域,指定各采样区域负责人,明确所负责区域采样人口数、采样对象信息
选择空旷、通风良好的场地作为大规模人筛查集中采集地点根据原有场地条件,划分为等候区、采集区、缓冲区和临时隔离区,有效分散待检人员密度
采样点应配备采样屋或帐篷、采样管、人员防护耗材、电脑、身份证识别设备或识别二维码、电源、样本保存设备、适量桌椅、网络环境,宣传、引导标识等设施设备,垃圾收集设备(区分生活垃圾与医疗垃圾)、消毒用品,急救设备备用,以及根据气候条件配备的防风、雨、雪及供暖/冷保障设施设备等物资,用于信息采集登记必要的耗材;每个采样点要配备2个以上的生物安全运输箱,用于样本转运
(一)等候区
设置人行通道,同时设置“1米线”,保证等候人员的防护安全根据天气条件配备保温、降温,遮阳、遮雨等设施老年人、儿童、孕妇和其他行动不便者优先采集
(二)采集区
采集区应该具备必要的电源、电脑、网络环境、适量桌椅等,满足人员信息录入的必要需求每个采样单元应配备身份证识别器、信息确认二维码等信息化设备,提升信息登记效率;同时根据气候条件,配备帐篷、冷/暖风扇、适量桌椅,保证医护人员在相对舒适环境下工作
配备采样用消毒用品、拭子、采样管等,并应当为被采样人员准备纸巾、呕吐袋和口罩备用标本如无法及时运送至实验室,需准备4C冰箱或低温保存箱暂存
各采样点应当制定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的应急预案
(三)缓冲区
空间应当相对密闭,可供工作人员更换个人防护装备,放置与采样点规模相匹配的防护用品、采集用消毒用品、拭子和采样管、户外消杀等设施设备
(四)临时隔离区
核酸检测结果多久出
用于暂时隔离在采样过程中发现的疑似患者或高危人
三、采样场所秩序维护
采样现场由属地管理部门精心组织维护现场秩序,优化检测流程,施划“1米线”、设置硬隔离,实行检测人员单向流动,并安排专人在现场维护秩序,防止人员聚集、发生交叉感染
四、被采样人员组织
各区市组织辖区内街道、社区干部、网格员、居委会工作人员、商户负责人等逐门逐户开展重点人员摸排和应检众动员、统计工作,在全市信息化平台基础上,采取灵活机动方式,可提前做好人员信息登记、试管编号等工作,并制定每日采样工作实施计划,精准划分检测批次、时段、顺序,统一组织前往采样点,避免同时段大量人员聚集
五、采样流程
(一)信息登记
1.登记流程
已完成信息登记的人员可直接进行身份证、二维码等识别确认,信息异常可及时予以纠正,确保采样点、采样人员、采样管编码等信息统一;要准备临时登记的二维码,用于无法实现信息化统计的人临时信息登记
工作人员在采样前,将10个受检者分为一个小组,收集并登记受检者相关信息(包括姓名、性别、身份证号、、采集地点、采集日期和时间),按照组别进行采样管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