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时化信息展现的物理可视化应用探析物理可视化(Physicl Interction)的提出是基于信息可视化(Informtion Visuliztion)的。信息是我们设计的对象,可视化是我们的设计方式,信息可以被转化为平面二维形态或者物理三维形态,信息可视化有时也被称为信息设计(Informtion Design)。但“可视化”更能体现设计信息的目的与方法,有学者将“可视化”定义为“支持计算机、交互式的数据可视化表达并放大感知的一种应用”。在今天看来,这个定义范围未免稍显狭窄,可视化不一定必须有计算机及交互的支持,而数据的范围也并不仅限于数字化的体现,它是多种信息的集合。西班牙设计师Jon・Cost的说法能更广泛地说明可视化的本质:“让一些现象或者现实可见并且易懂;这些现象大多是肉眼观察不到的,有些甚至不具备可见性。”由此可见,可视化的核心是重新定义数据并转化,这些数据包括不可观察到的现象,转化的方法并不一定基于计算机实现。可视化可以包含广泛的设计信息的范围,而物理可视化是信息可视化在媒介上的分支。
到今天,信息可视化已有逾百年的历史,但其名称至今仍没有统一。究其根本,是因为信息可视化实在是一个庞大的学科,它的内容与边界一直在不断地扩展之中。设计学科普遍具有扩展性,如平面设计,更早还被称为“装潢设计”,而现今基本已被称之为“视觉传达设计”。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平面”二字已经不能涵盖其学科内容,而“装潢”二字的涵盖面更是狭窄,
数据可视化大屏设计
平面设计早已不再局限于平面,“视觉传达”能够更好地涵盖其内容。纵观所有的设计类学科,信息可视化拓展得尤为迅速――从18世纪末现代信息可视化从统计学被分出来,到今天数据物理可视化(Dt Physicliz
tion)开始崭露头角。除了观念之外,技术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rduino和Processing等可视化编程软件让艺术家和设计师也能以编程语言创作交互作品,而实时的信息可视化能让设计更多地直接参与到社会中去。信息可视化是一个工具,信息不仅可以转化为图像,也可转化为屏幕动态图像及交互图像,甚至物理形态的装置。
1 由二维进展到三维的信息可视化
信息可视化具有广泛的跨学科性,它包含从静态到动态到交互等一系列跨学科内容,被Mtthis・Shpiro称为“怪兽”,因为很少有学科需要从事者具备这么多的技能,很多行业中的顶尖者也只是专长于其中某一分支。信息可视化按呈现媒介来分,有静态的信息可视化,或称为信息图表(Infogrphic),还有动态信息可视化,或称为动态信息影像设计(Motion Infogrphic),以及交互信息可视化,比如数据可视化(Dt Visuliztion),或者数据物理可视化,基于物质的数据可视化,一种新的可视化展示媒介与方式。
从静态到动态到交互再到物理交互的进展,也是一个从二维到三维的进展,在物理交互越来越普及的今天,物理可视化的出现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人类对于图像的应用有相当长的历史,从
18世纪末Willim・Plyfir在统计学中用图表来呈现数据信息时,现代信息图表的进展就开始了。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间,信息图表开始渐渐完善并被用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1940年ISOTYPE 由制造,它的产生有很强的社会背景,奥托纽拉斯希望制造一种跨国界通用的视觉语言,用图像来传播知识。其远大的理
想至今令人钦佩,而且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1945年奥托纽拉斯去世,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一直到1975年pple I诞生。而同样在70年代,“信息设计”这一术语也被提出,信息设计与计算机技术一同进入了高速进展期。1983年PPLE LIS成为了第一台使用图形用户界面的电脑,有了用户图形界面,电脑终于成为大众消费品,也成为了设计师的设计利器,信息图表作品开始海量出现,90年代,各个报社开始成立图表编辑部,比如《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尤其在当时出现了彩纸张之后,信息图表逐渐成为了报道新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有相当一段时间,基于计算机的图表只是纸面图表的翻版,但计算机技术的进展使数据可视化开始发挥其交互本质,同时动态视频技术的进展也让动态信息影像设计初现端倪。近年来,物理交互的出现让信息可视化又有了新的媒体延伸,数据物理可视化(Dt Physicliztion)的名称已经先于其范围与定义而出现,物理可视化是信息可视化在媒介上的分支,数据物理可视化可以被认为是基于计算机编程的物理信息可视化展现。它的实现方式是基于编程的,可以被视为是物理可视化
中的一个分支,物理可视化是数据在物理实质之上的展现。
2 数据信息在物理可视化中的实时呈现
实时信息可视化,从字面上理解是一种即时的信息呈现,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同步呈现。这与二维的信息可视化设计过程有很多的不同,因为信息不是预先采集得知的,所以也就不能在呈现前进行处理,收集的过程也就成为了呈现的结果,而物理化的展现方式使得实时收集的信息在空间中得以汇聚、放大。
信息可视化是对数据的多媒体再现,无论是图表、编码还是物理实体,跨媒体的出现是为了让信息能够得到更好更精准的呈现。对待信息源数据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先寻数据,从数据中入手确定主题,很多数据可视化设计师运用这种方法从大量数据中寻可以运用的素材充实主题。另一种方式是先确定主题,再去寻定义主题的各种数据,这种方式一般在新闻类图表中运用较多,由于新闻主题的明确性,无论是实事新闻还是主题报道,这些图表设计师们都必须竭尽全力地挖掘数据。比如《GJ地理》的团队们会为了一个主题实地考察、拜访专家、制作模型、进行精确计算,耗时长达数月甚至一年。这些预先准备,与实时信息可视化相比会有很多不同,其不再是对于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因为数据是实时获得的,所以设计者要设计的其实是一个恰当的数据容器,能满足项目的数据呈现,同时也要能准确表达主题。
在设计中,形式应该符合内容,通过恰当的物理化实时展现的形式,就算是简单的数据也会让内容得到充分的展现。比如
20XX年的美国总统大选,最后的投票统计进程在帝国大厦上以红蓝两天线灯光的方式得以呈现,两种颜各自对应两个XX 派。随着各州票数的陆续开出,天线颜的长度也实时地随之变化。这个纽约的地标性建筑,让民众在大街上远远地就能一眼看出当前两XX竞选的状况。从可视化的展现方式来看,虽然这就是一个一般的柱状图,两XX以红蓝两来代表,红蓝两柱的高低代表了得到票数的多少,但试想一下,如果这个结果以图表的方式印在第二天的报纸上,或者仅仅在XX站上以实时播报的方式呈现这个
“柱状图”,其效果都会差得太多。物质本身就具有纸面或者平面不可比的力量,在这个项目中尤其如此。总统大选结果可以说是美国RM最关注的事件之一,这种方式让大家可以从城市的各个角度看到竞选的实况,看到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正因为它的物理化以及实时呈现,它的社会效应与影响力已经远大于它的设计本身。从另一个角度看,虽然呈现的数据简单,但这是一个非常恰当的数据容器,无论是形式内容还是功能都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3 基于物理化展现的实时信息可视化应用特点
社会是个复杂的结构,对设计的需求也是复杂的。信息可视化的出现就是为了应对这个复杂的世界,用可视化的方式将社会的复杂以另一种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为我们解决疑惑,或者提出新的问题。实时的物理可视化需要设计的是一个信息容器,它的特点是具有交互性。交互(Interction)的本质是行动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