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高二年级3月月考
地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是以极点C为中心的俯视图,AB弧为昏线,CD、CE为日期分界线,虚线圈表示极圈。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此刻,世界时(格林尼治时间)大约为(  )
A. 6月22日1时    B. 12月22日1时    C. 6月21日21时    D. 12月22日21时
2. 此日,B点太阳升起的方向为(  )
A. 正东方向    B. 东北方向    C. 正南方向    D. 正北方向
3. 此日,与北京相比,上海(  )
俄罗斯乌克兰地图A. 白昼时间长    B. 日落时间早    C. 正午太阳高度低    D. 正午日影长
下图为某大洲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 根据图示可判断(  )
A. 此气压分布状况最可能出现在1月    B. 此季节为北半球夏季
C. 此时全球气压带、风带北移    D. 此时南极地区出现极夜
5. 据图判断甲、乙、丙、丁四地(  )
A. 甲、乙气候类型相同    B. 乙河流处于枯水期
C. 丙地年降水量最丰富    D. 丁为热带草原气候
亚速海是俄罗斯和乌克兰南部一个被克里木半岛与黑海隔离的内海,主要的河流有顿河和库班河。亚速海平均盐度很低,约9~11‰,冰期2~3个月,海底向南坡降,是世界上最浅的海。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 推测亚速海海域冬季结冰厚度的变化特征及主导影响因素(  )
A. 由北向南渐厚纬度位置    B. 由北向南渐厚海水水质
C. 由北向南渐薄纬度位置    D. 由北向南渐薄海水水质
7. 该处海域盐度较低的影响因素有(  )
①水域封闭②纬度较高③西风影响④淡水稀释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石漠化亦称石质荒漠化,是指因人类活动干扰、水土流失等原因而导致的地表土壤损失、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石漠化多发生在石灰岩地区,岩石大面积裸露类似荒漠化景观,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市石漠化土地面积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 和我国石漠化严重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不符的是(  )
A. 降水量丰富    B. 喀斯特地貌广布
C. 地表水渗漏严重    D. 土层发育深厚
9. 导致该地区石漠化发生的人为原因有(  )
①过度开垦荒地②围湖造田③乱砍滥伐④过度抽取地下水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山东半岛城市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下图示意山东半岛城市城市综合质量指数图(数值越高,水平越高)和济南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数值越高,相似性越高),该相似指数在山东半岛很具有代表性。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山东半岛城市综合质量指数的空间分布(  )
A. 综合质量呈现出高度地域均衡性    B. 泰安、德州(内陆城市)优于烟台
C. 济南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中心    D. 区域经济发展次级中心呈离散型分布
11. 为降低成本,获得最大利润,济南市淘汰的落后产业最可能转移到(  )
A. 德州    B. 淄博    C. 菏泽    D. 青岛
读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图中甲、乙分别表示(  )
A. 土地资源能源资源    B. 矿产资源劳动力资源
C. 劳动力资源人才资源甲乙    D. 矿产资源能源资源
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
A. 开发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越来越大    B. 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越来越强
C. 利用自然资源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少    D. 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资源依赖越来越大
水华是指淡水水体中因氮磷等营养物质富集,使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某校地理实践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甲湖流域西部地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蓝藻水华的发生最早记录可追溯到19世纪末。1980年以来,甲湖蓝藻水华频发,富营养化严重。2018年初,甲湖流域开始全面实施河长制和湖长制,统一规划综合整治流域水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推测在19世纪末,图示①②③④水域中最易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的是(  )
A. ①地    B. ②地    C. ③地    D. ④地
15. 1980年以来,该流域蓝藻水华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
A. 退田还湖使湖泊面积扩大    B. 修建水闸使水体不易排出
C 生产生活排放污染物增加    D. 全球变暖使区域气温升高
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减少污染物排放,我国西部地区推行太阳能和风能结合的供能方式代替燃煤。下图为当地某居民家庭能源利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当地采用太阳能、风能代替煤炭主要原因是(  )
A. 煤炭价格昂贵,居民负担重    B. 煤炭形成困难,需要保护
C. 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无污染    D. 煤炭资源缺乏
17. 该模式(  )
A. 冬季效果优于夏季    B. 可在全国大规模推广
C. 不受天气变化影响    D. 西藏使用效果优于山西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