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官说礼仪俄罗斯的传统习俗礼仪⽂化(上)
⼈物简介
周晓沛,曾任中国驻俄罗斯使馆公使,驻乌克兰、波兰、哈萨克斯坦特命全权⼤使。现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朋友理事会主席。
世界上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的特点和风俗习惯,其中凝结着本国⼈民的爱好、⽂化及历史。因此,了解并尊重他国的习俗礼仪,对尊重主⼈、结交朋友、赢得友谊,以及巩固不同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都有重要意义。
俄罗斯是⼀个独特的民族,有别于世界上任何国家。俄罗斯⽂化别具⼀格,被称为是“诗与剑”的⽂化。从古罗斯发展到现代俄罗斯的千年历史中,俄罗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灿烂⽂化。俄罗斯⼈⽣活中有许多传统的习惯、风俗、仪式,是其民族⽂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出⾏前要⼩坐
⽆论是出远门,还是到外地出差,在临出发之前,上路的俄罗斯⼈都要在椅⼦上静静地坐⼀会⼉。据说,这是为了动⾝前集中⼀下思想,求得⼼静,可保佑⼀路平安。也有朋友认为,其中含有某种哲理,以便再反思⼀下此⾏到底值不值得去。
这个习俗有相当长的历史,⼀直延续⾄今。由于曾长期在俄罗斯⼯作⽣活过,我也养成了这个习惯,主要是想⼀想有没有忘带什么东西。
不速之客不欢迎
俄罗斯⼈邀请朋友上门做客,⼀般都当⾯邀请或亲⾃打电话给被邀请的友⼈。他们认为,让别⼈转达邀请是不礼貌的。如果想去俄罗斯朋友家做客,⼀定要事先联系(关系亲密的朋友除外),因为俄罗斯⼈不欢迎不速之客。俄语中有这样的谚语:“不速之客,⽐鞑靼⼈还坏”;“被邀请的是座上客,未被邀请的是⼀条狗”;“不请⾃到是⼤笨蛋”等等。在俄罗斯友⼈家中做客时间不宜过久,即使热情的主⼈再三表⽰挽留也要婉⾔回绝。
俄罗斯⼈很注意⼥⼠优先,⽐如让路、让座、脱⼤⾐等习惯,⼥⼠站起来了,男⼠也得赶忙跟着起⾝;虽然豪饮,但在正式活动中不敬烟、劝酒;在公共场合,不⼤声喧哗;在与⼈交往中回避13这个数字,尤其对其他基督教民族;进教堂男⼠⼀定要脱帽,⼥⼠要摘头⼱。
有⼀次陪同代表团参观苏兹达⾥⼤教堂时,⼀位俄罗斯⽼太太悄悄提醒我:“年轻⼈,告诉你的朋友说话声⾳⼩⼀些,不能把⼿插在裤兜⾥。” 当时我的脸都红了,赶紧道歉。
空⼿做客不礼貌
当俄罗斯⼈请去做客时,您也许会问:“要不要带些什么?”他肯定会说:“什么也不⽤带,⾃⼰来就⾏了。”但是,这句客套话不能当真。根据俄罗斯的传统,空⼿上门做客是不礼貌的。
送什么样的礼品,可根据个⼈的愿望或友⼈的爱好来选择漂亮的⼩玩意⼉等等,不必挑选过于贵重的礼
品。俄罗斯⼈所注重的并⾮礼品的价格,⽽是它所蕴含的友情。正如俄谚语所说:“礼品虽不贵,但情义深厚”。
俄罗斯⼈送礼要考虑场合、送礼对象及相互关系的亲密程度。⽐如,⽣⽇礼物必不可少,若是男性可以送领带、围⼱、⽂具、精装书、酒器等;⼥性送⾹⽔、化妆品、巧克⼒、项链、⼩摆设、披肩、丝⼱等;若去家⾥做客,送绣花台布、花瓶、沙发靠垫、挂画很适宜。
近些年来,各种茶叶、瓷器、绣品等富有中国特⾊的礼品⾮常受⼈欢迎,这些礼品也适合官⽅场合。最常见的⼀年四季的好礼物,对⼥⼠来说是鲜花,对男⼠则是⼀瓶⽩酒(伏特加、⽩兰地、威⼠忌等)。衬衫、腰带、⼿套等服饰可以送给⽐较亲近的⼈。
当然,并⾮所有的物品都能当礼物,如⼑具、⼿绢、空钱包就不⾏。按照俄罗斯的习俗,⼿帕是⽤来擦眼泪的,因此不宜作为礼品。如要送钱包,⾥⾯得放上⼏个⼽⽐。不太熟悉的⼥性不要送戒指,因为戒指让⼈联想到求婚。俄罗斯⼈收到礼物时,当着客⼈的⾯把礼物的包装纸或者盒⼦打开,并会真诚地表达谢意。当俄罗斯朋友给您送礼时,也可照此办理,以⽰对他们友情的尊重。
厚礼“⾯包和盐”
盐在古罗斯是⽆价之宝。据说,9-10世纪的罗斯公国设宴时,只有贵宾席上摆放盐碟。古斯拉夫⼈认为,空⽓、⽔、⾯包和盐是⼈类“四⼤⽣存之本”。“⾯包和盐”是俄罗斯、乌克兰、⽩俄罗斯等斯拉夫⼈迎
客的古⽼传统,苏联时期⼜进⼀步传到中亚等加盟共和国,有些地⽅⾄今保留下来,作为欢迎贵宾的隆重仪式。
仪式程序:俄罗斯姑娘⾝穿鲜艳的民族服装,⽤长⽅形的托盘捧着新烤制的⼤圆⾯包和⽤⼩瓷罐装的盐,微笑着向来访的贵宾迎⾯⾛来;客⼈⽤⼿掰下⾯包顶部或边上⼀⼩块,沾⼀下瓷罐中的盐,放⼊嘴中尝⼀下后,微笑着对姑娘说⼀
声“谢谢”。
由于⼯作关系,我也曾有幸多次享受过如此殊荣。顺便说⼀下,俄罗斯⼈在宴会桌上吃⾯包时,不⽤⼑切,也不拿起整块⾯包咬,⽽是⽤⼿掰着吃;⽔果不能整块地咬着吃,⽽要把它切成⼩块,拿叉⼦叉着吃;还有,喝汤不能出声。
献花是⼀门艺术
俄罗斯⼈爱献花,每逢三⼋节、情⼈节、母亲节、教师节,男⼠们都必须给⼥⼠们送花。每年开学时,⼀年级⼩学⽣第⼀次上学时必须带上⼀束鲜花献给班主任。
俄罗斯⼈献花“喜单丧双”:逢喜事,献花的朵数成单;遇丧事,送花的朵数则成双。这是⼀条铁律,正好与我们的“好事成双”理念相反。俄罗斯⼈献花喜欢⽤康乃馨、玫瑰、菊花、郁⾦⾹,⽽且最爱康乃馨。送花的原则是少⽽精,⽽且是单种、单⾊,很少送⼤把杂花的。⼀般常见的只送⼀束鲜花,包括⼀些隆重场合。还有,俄罗斯⼈认为,祝贺⽣⽇提前是不吉利的,可晚⽽不可早,这也是和我们不同的。
握⼿有讲究
俄罗斯⼈⼀般⽤握⼿作为⼀种问候、欢迎的礼节,但在某些场合下最好不要主动伸⼿。如男⼠对⼥⼠、年轻对长辈、下级对上级不先伸⼿,对⽅伸出⼿来,您再把⼿伸过去;如果对⽅没有伸⼿,就点头⽰意,这样可以避免陷⼊尴尬境地。此外,握⼿的⼒度宜适当,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
俄罗斯⼈送客时通常只送到门⼝,站在门⾥向客⼈挥⼿⽰意,这是他们的习俗,毫⽆怠慢客⼈之意。⼀般在⼤门⾥⾯握⼿道别,绝对不跨着门槛告别。不跨门槛握⼿,不仅是在送⾏时,见⾯时也⼀样,这源于俄罗斯⼈的⼀个观念:门槛会把友谊隔断。
见⾯喜欢拥抱
俄罗斯乌克兰为什么打仗俄罗斯⼈见⾯时,有相互拥抱的习惯。久未谋⾯的朋友、亲⼈从远⽅来,或者迎接贵宾时,⼀般都相互热烈拥抱,还要左右左亲⾯颊三下。
1989年5⽉,苏联领导⼈⼽尔巴乔夫应邀对中国进⾏正式访问。
中苏举⾏⾼级会晤是内外关注、牵动各⽅的⼤事,在接待礼仪⽅⾯如何安排,也是⼀个敏感的政治问题。邓⼩平同志指⽰,在接待⼽尔巴乔夫来访的礼仪安排上,要适度,见⾯时只握⼿、不拥抱。还特意叮嘱说,此点在同苏⽅谈具体礼宾安排时向他们打个招呼。
⼩平同志多次去过苏联,可能他也有这⽅⾯的亲⾝体验,所以提出了“拥抱”这个问题。当然,这⾥说的见⾯不拥抱,不只是外交礼仪问题,更主要的是考虑到当时的国际背景,明确中苏两国关系的性质并界定未来相互关系的⽅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