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厄斯
鲍厄斯(Franz Boas 1858--1942),美国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生于德国,1886年移居美国。在德国海德堡、波恩和基尔等地完成学业,大学的专业是物理学,对地理也感兴趣,后来迈进了人类学的领域。曾任柏林皇家人种学博物馆副馆长、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教授、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种学馆馆长、美国人类学协会会长、纽约科学院院长等职。1842年去世,享年84岁。
    鲍厄斯研究南北美印第安人的体型,认为环境条件的影响对人类的发展和人类体型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组织并参加”杰塞普考察队”,研究亚洲北部文化和美洲西北部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主持考察报告的撰写。
    鲍厄斯从人类学的角度,调查和描写了上千种没有文字材料的印第安语言。通过实地调查,鲍厄斯确立了描写语言结构的原则:描写一种语言只能根据他自己的结构,不能也不该用其他的语言结构或者传统语法的框框去套这种语言,为了描写不同结构的语言而应当创立新的概念和方法。对语言学家来说,研究每种语言的特殊结构是分析者最重要的任务。描写的本身就是目的。鲍厄斯指明了描写语言学的目的和道路。
    鲍厄斯在调查的基础上主持编写了《美洲印第安语言手册》,并为这本手册写了序言。这篇序言是美国从事人类学的语言学家对印第安语调查和研究的初步理论总结,成了美国描写语言学早期的经典文献。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种族和语言、语言的特性、语言的分类、语言学和人种学.鲍厄斯还著有《儿童的成长》、《原始人的心智》、《种族、语言和文化》等。
鲍厄斯从人类学出发来研究语言,他把语言学只看成是人类学的一部分,并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描写方法,但他推动了语言共时描写的研究。可以说鲍厄斯是美国描写语言学的早期奠基人,为美国描写语言学揭开了序幕。
布龙菲尔德
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1887--1949),美国语言学家。1887年4月1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1903年进入哈佛学院,1906年在该校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他在威斯康星大学一面进修一面担任德语助教,在那里,他结识了普鲁可希(Edward Prokosch),受其影响决心研究语言学。1907年,他转到芝加哥大学继续进修并担任教学,完成了学位论文《日耳曼语次元音交替的语义变异》,1909年在该校获得博士学位。1913--1914年,他到德国莱比锡大学和哥廷根大学进修语言学,同时结识了新语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受到了较深的影响.
    自取得博士学位后,他先后在辛辛那提大学与伊利诺斯大学任德语讲师(1909--1913),在伊利诺斯大学任比较文学与德语副教授(1913—-1921),在俄亥俄洲大学任德语与语言学教授(1921--1927),在芝加哥大学任日耳曼语教授(1927--1940),在耶鲁大学任语言学教授(1940——1949)。
    布龙菲尔德的早期著作是出版于1914年的《语言研究导论》,立足于心理学来阐释语言。1933年他的最有影响的著作《语言论》出版。这时,他已从构造心理学转到行为主义心理学。他在该书中提出了美国结构语言学派研究语言的基本原则和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如区分粘附形式和自由形式、关于直接成分的分析、配列学说等等.
    他的语言观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对大多数美国语言学家的态度和看法起着支配作用,一大批语言学家聚集在”布龙菲尔德语言学”的大旗之下,形成了一个”布龙菲尔德学派"。在美国语言学史里,有人把1933-—1950年称为”布龙菲尔德世纪",可见布龙菲尔德在美国语言学界的崇高地位和巨大影响。
    布龙菲尔德还致力于理论的应用,特别是外语教学.20世纪20年代初,他编写了一套英语教科书和德语初级教科书。二战期间,编写了《外语实地调查简明指南》。1945年,他为美国
国防部编的《俄英词典》写了俄语语法简介。
    布龙菲尔德是美国语言学会的发起人,曾任主席职位。此外他也是美国其他一些著名学会的会员,还担任过国际语言学家常设委员会的委员,曾经是国际语音协会和丹麦皇家科学院的会员。
语言学名著  《语言论》
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著,1933年出版。这部著作是布龙菲尔德1914年写的《语言研究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的修订本,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性著作,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形成、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全书共二十八章:第一章到第四章论述语言学的一般问题;第五章到第八章论述音位学;第九章至第十六章论述语法和词汇;第十七章至第二十八章论述比较法、方言地理学、语言演变、语义变化、借用等。《语言论》的主要意义在于提出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研究语言的基本原则和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
    本书主要观点如下:
archaic
    (一)从行为主义和机械论的观点观察语言现象,把语言看成为一系列刺激和反应,并据此提出了著名的传递公式:Sàr…sàR:S表示实际的刺激;R表示实际的反应;r表示语言的替代性反应;s表示语言的替代性刺激。布龙菲尔德说,S和R都是"实际事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存在于语言之外的,r和s都是”言语事项”,是语言学家关心的。很明显,布龙菲尔德用"刺激—反应”的理论来解释言语行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反映。
    它的实际含义是反对传统心理学的"心灵主义2”,强调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机械主义”,并认为只有排除了对心灵的依赖才能建立起真正的语言科学。
    (二)制定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布龙菲尔德认为语言是一个共时系统,他首先使用”替换法”研究音位学.如,pin—fin—sin-tin这三个词的区别由词的开头音不同造成,接下来用同样的原理替换pin单词中的剩下的两部分,从而得到pin是由三个不可分的单位组成的结论;这三者之中的任何一个单位都是有区别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叫做音位。
    接着,他说道:"我们可以用三个音位来分析和描写pin这个语素",”任何一个语素都可以全部描写为某个配列中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音位组合(不管它的意义)",由此可见,布龙菲尔德认为语素是由音位或音位的组合构成的,而全部语素就构成了一种语言的词汇。
    从词汇转向语法,就需要"配列”(arrangement)的概念,语言形式的配列方式有四种:词序、变调、变音、形式的选择.语法分为句法和词法。句法如短语和句子;词法是粘附形式出现于组成成分中的结构,包括词和词的一部分的结构。这样,人们就可以用这些原则去描写一种语言的构.
    (三)对历史语言学的原理、原则进行了科学的总结。
高本汉
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 1889—1978)瑞典人,歌德堡大学教授、校长,远东考古博物馆馆长。主要著作有《中国音韵学研究》(1915—1926)、《中日汉字分析字典》(Analytic Dictionary of Chinese and Sino—Japanese, 1923)《藏语和汉语》(1931)、《诗经研究》(1932)、《汉语的词族》(Word Families in Chinese, 1934)、《汉文典》(Grammata Serica,Script and Phonetics in Chinese and Sino—Japanese )(1940)、《汉语》(1949)、《中古及上古汉语语音学简论》(Compendium of Phonetics in Ancient and Archaic Chinese)(1954).
    高本汉在汉语音韵学方面的研究影响最大.他以《切韵》为枢纽,上推先秦古音,下联现代汉语的方言,对汉语的语音史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对汉语的中古音系和上古音系进行了语音学的描写,为每一个音类构拟了具体的音值。这为汉语音韵和语音史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中国学者一般都接受了高本汉的总原则,只是在细节问题上进行了订正。
    高本汉的研究思路是:"我责成我自己追随着这些显赫的学者们(指清儒)的开路工作,而把现代西方语言学的方法应用到他们所搜集的材料上去,以便重建一个相当古的阶段的汉语语音系统,作为有效地研究方言的必要基础。”在重建中古汉语的时候,高本汉主要运用三个方面的材料:
    1)韵书和韵图;2)汉语方言;3)外语借词。在上古音的重建中,高本汉主要利用了《诗经》押韵和汉字的谐声原则,并根据他自己所构拟的中古音系(切韵音系),应用内部拟测法构拟音类的音值.
    "内部拟测法"这个概念出现于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是结构语言学兴起之后将共时语言结构的分析方法应用于语言演变的研究而产生的一种方法,但它的实际应用已见于高本汉的汉语上古音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分见于《中日汉字分析字典》《上古中国音之中的几个问题》
《诗经研究》和《汉语的词族》等不同的著述中,到1940年,他将这些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凝聚,以字典的形式写进《汉文典》。
    如果说,《中国音韵学研究》是高本汉对中古汉语语音研究的结晶,那么《汉文典》就是他对汉语上古音系研究的集中描写。它们在中国语言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汉语音韵史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在已被中国语言学家广泛接受。
语言学名著  《中国音韵学研究》
《中国音韵学研究》是高本汉构拟中古音的代表作,陆续发表于1915-1926间,中译本是由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共同翻译的,在翻译中三位学者加了注释和补订。该书影响极大,标志着中国现代音韵学史的开端。
    全书的大致结构是:第一卷 "古代汉语(关于古音知识的书本上材料 、古代汉语的音系 、古音字类表)”,第二卷”现代方言的描写语音学”,第三卷”历史上的研究”, 第四卷" 方言字汇”。
    高本汉主要运用的材料包括:
    1)韵书和韵图,他把《广韵》的韵部和反切看成为《切韵》系统的反映,韵图他实际上用的是《康熙字典》卷首的《等韵切音指南》;
    2)汉语方言 ,他运用自己在山西、陕西、甘肃、河南等地的实地调查资料,以及利用广州、客家、福州等地的方言字典等材料;
    3)外语借词,主要运用的是日译吴音(5—6世纪)、日译汉音(6-7世纪)、朝鲜借词(约公元600年)、越南借词(9—10世纪)。
    以这些材料为基础,高本汉从《切韵》的反切出发,通过系联法来确定中古汉语的音类,也就是根据反切上字确定声类,根据反切下字确定韵类。
    高本汉从方法论的角度确立了系联法的重要地位,使之成为语文学提取音类和分析音系的一种经典方法。根据这种方法建立起中古音系(切韵音系)的音类框架之后,高本汉就将其作为构拟对象,把中国境内的30多个方言点的读音和几种域外方言的音值作为比较的材料,全面地构拟出了中古的声母、韵母系统,其中采用的方法是典型的历史比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