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语对汉语的影响
   
    正面影响 1. 外来语在带来新知识的同时,丰富了汉语的词汇 2. 外来语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同时影响到国人的思维方式 3. 外来语的不稳定性促进了词语的简化 4. 外来语使汉语的表达更商业化 5. 外来语对国人的影响.
    中国近代从19世纪中叶开始对西方科技文化的译介,到19世纪末兴起对西方文学、社会科学著作的译介,使大量新词汇进入汉语,比如化学元素名称,还有工业、农业、科学、技术、真理、民主、知识、政府,以及阿司匹林、凡士林、X光、氨基酸、卡路里、比基尼等,几乎充斥着各个领域,影响着我们的语言和思维。进入20世纪末,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外来语(现在主要是美国英语)在我们的生活中更是随处可见。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求新求变的计算机领域、在广告用语和青年用语以及经济方面所使用的外来语的数量多于其他领域,对汉语造成的影响也最大。 计算机领域由于美国在计算机技术方面发展水平最高,所以它在这一领域处于主导地位。而这一领域,尤其是网络领域发展迅速,每天都会涌现出大量新词,许多英语词汇在汉语中只能通过描述的方法才能传递同样的信息。所以,人们干脆把此类
词“进口”过来,直接使用,比如因特网(internet)、在线(online)、网络(network)、伊妹儿或(email)、网络用户(user)、主页(homepage)、网页(webside)、链接(link)、软件(software)、硬件(hardware)、网上销售(etailing)、网迷(cybernaut)等。还有部分专业词汇直接使用英语或英语缩略语,比如CEO、IP、WWW、Windows、Powerpoint、Flash、Alt、Ctrl、Del等。 广告领域在很多产品的广告用语中,外来语(主要是英语)占很大份量,因为这样使广告显得更富科学性、更时尚,从而能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现在多数知名品牌都属于外资企业在华投资生产的产品,它们的产品名称及广告词设计中,经常可以发现大量的外来语,如“In Touch with Tomorrow”(TOSHIBA);“Impossible is Nothing”(Nike); “I Love the Game”(NBA);“Tide’s In. Dirt’s Out”(汰渍洗衣粉)等广告语,以及品牌名称Audi、MOTO、NOKIA、Sony、Boss、YSL等。也有人对广告中大量英语外来语的现象提出批评,他们认为这种做法忽视了顾客的理解能力,影响产品的销售,但事实并非如此。由于美国等西方大国的技术及经济实力,国人即使不明白,广告中英语单词的意思,也可猜出这些广告是公司的口号,并且意味着上乘的品质。最有趣的现象出现在房地产楼盘广告上,你用什么古雅的词都没用,你就是要用一个莫名其妙的词,听起来像外国话就行,如莱蒙湖别墅、奥特里公寓、菲尼斯花园之类的楼盘,让人感觉好像高档住宅区,是品位的象征。
    汉语中存在大量外来语,原因很多,诸如文化交流、贸易、移民、战争及地理接近等,下面主要分析经济发展、文化失衡和心理意识三个最重要的原因。
1.世界经济发展无疑是大量外来语进入汉语的重要原因一百多年来,科学技术方面的新发明基本上都是在欧美产生的,如engine(引擎)和motor(马达)。几个世纪以来,英美政治经济相继在世界占主导地位,加之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化”,几乎成了“美国化”,英语也成了全球通用的语言。从中国人尽人皆知的WTO到随OPEC的油价涨跌而起伏的中国汽车工业,再到备受国人关注的GDP,作为最主要的外来语,英语大量进入汉语语言系统,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思维。
2.文化失衡的结果语言借用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有学者区分了两种语言借用:“等级借用”和“文化借用”。“等级借用”是单向的,一般是“低级语言”从“高级语言”借用;“文化借用”多是双向的,参与语言无高低之分,一般相互自由借用。事实上,在任何形式的文化交流中,各文化之间的参与都不是平等的。由于经济发展的巨大失衡而造成的文化失衡,使得强势文化在交流过程中逐渐取得优势,成为借源;弱势文化则会失去自身特,可能会被同化。19世纪及20世纪初,汉语大量地从英语、日语等借用就是例证。当时的日本
在明治维新后,用汉字意译了大批外来词,从西方直接引进先进的科技文化。很少有人注意到从“宗教”到“玩具”、从“文化”到“博士”、从“辩证法”到“共产主义”都是日本人意译英语后,我们又从日语引进的外来语。
3.心理意识在外来语进入汉语的过程中也起到关键作用社会心理、价值取向属文化的深层结构,在文化交流中对外来语的接受及采纳,作用不可忽视。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直延续至五十年代,人们一提到娜塔莎、布拉吉、苏维埃、莫斯科这些词[2],在他们心里就构成了一个世界,一个令人向往的新世界,这是崇尚苏联文化的一个直接结果,这些外来词语现在仍然是前辈怀念他们美好青春岁月的象征。对于现已进入网络时代的人们,所崇尚的生活更快更新,通过与外国人直接接触或借助媒体,对外来文化了解得越来越多,使他们产生了求新、求异、求变心理,体现在语言方面则简单实用,甚至直接将外来语(主要是英语)拿来使用。如大量充斥报纸、电视上的IP、IC、IQ、IT、ID、CT、QQ、MTV、DNA、CD-ROM、CCTV、ISO9000,等等,即使不太懂英语,也可照常使用。 汉语向其他语言借用外来词的历史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开始了。人们熟悉的“苜蓿”、“葡萄”、“菠菜”三个词已在汉语里生存了二千多年,可现在很少有人知道它们是外来语。战争前,进入汉语的外来语多是动植物名称以及与佛教文化有关的词语,比例虽小,但影响较大。特别是佛教,自进入华夏
大地,通过与儒教、道教、玄学的交织融合,很快演化成为一门国教,在长达七八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于唐宋时期达到顶峰。佛教如“行善”、“慈悲为怀”、“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教义,对汉文化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
    伴随近现代西方文化而来的外来语,其数量之多、涉及领域之广都大大超过了以前。虽然新旧交替很快,尚未进行完整系统的研究,没有确切的数量,但根据汉语言专家王力的研究,我们现在使用的书面语和战争以前相比,几乎一半以上是外来语,和“五四运动”
时期相比,也有四分之一以上是外来语。最近出版的《汉语外来语词典》所收也达一万多条,其中主要来自英语和日语[4]。一般认为,在20世纪早期的二三十年间,汉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语言的影响,即发生欧化,主要有六种表现:(1)复音词的创造;(2)主语和系词的增加;(3)句子的延长;(4)可能式、被动式、记号的欧化;(5)联结成分的欧化;(6)新替代法和新称数法。从近几十年情况看,汉语还算不上“欧化”,但在词汇和语法方面所受影响很大,如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增多,在现代汉语语篇中多达2/3以上;汉语的词缀增多以及词缀化加快;连词、代词的增多使逻辑关系也从传统的意合方式趋向于西方语言系统的形合方式。
    总之,很多语言学家对外来语的“入侵”非常担心,他们提出要“纯正”汉语,防止语言异化。尽管汉语中涌入了大量的外来语,但我们不必过虑,因为它与汉语的总词汇量相比,所占比例很小。况且,开放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对于外来语的介入是不可避
免的,它不应是“一种严格的取舍,而是一种接受力度的问题,因为几乎没有人完全反对或完全赞同外来语”。作为一种广泛的文化语言现象,外来语在某种程度上记录了不同文化主体与汉民族间经济、制度、思想等各方面的相互交流。外来语(主要是英语)词汇丰富,词缀灵活多样,对它们的借用,不仅可以丰富汉语的表现能力,扩大汉语的词汇量,而且便于国际间的交流与沟通。但是,对于外来语的借用和取舍,应当有一些规范来避免滥用现象,毕竟目前大多数的中国人不懂外语。中国文化流传光大了几千年,历经无数劫难而不垮,其原因是支撑中国文化的基础——经济始终具有相对优势。但我们也不能太迷信文化的自身生命力,近一百多年来,中国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特别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强大的经济基础对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这一影响甚至远大于军事。因此,急需发展经济是我们弘扬中国文化的首要责任和坚实保障。
    综上所述,尽管外来语对现代汉语产生了冲击,但汉语并未像某些语言学家担心的“欧化”
和“异化”,相反,外来语的进入扩充了汉语的词汇量,丰富了汉语的表达能力。汉语作为世界上最为独特的文字系统和其悠久历史,不会轻易地被任何外来语所替代。随着中国
经济的腾飞,汉语也必将受到世界更广泛的关注。
中文中的外来词
    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资本主义的头号强国,为了扩大海外殖民地,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结果中国人从实用角度开始学习英语,英语语言的一些词语逐渐渗入到汉民族的语言中来,特别是到了近代辛亥革命以后,李大钊领导的新文化运动以后,提倡白话文,为外来语进入汉语言,在汉语言中生根发芽提供了外界土壤。如我们熟知的啤酒( beer)、咖啡(coffee)、巧克力(chocolate)、沙发(sofa)、扑克 (poker)、爵士(jazz)、安琪儿 (angel) 、吉普车(jeep)、引擎(engine)罗曼蒂克(romantic)、沙龙(salon)、歇斯底里( hysteria)、幽默( humor)、 逻辑 (logic)、模特( model ) 等等。
现代汉语中还有许多我们熟知的词汇,在古汉语大词典中是查不到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
常使用这些词汇,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些词汇是从别的语言中(主要是英文)吸收进来的。如:爹爹( daddy)、 妈妈(mummy)、康乃馨(carnation)、卡片(card)、霓虹(neon)、席梦思(Simmons)、胎(tyre)、香波(shampoo)、的确良(dacron)、开司米(cashmere) 、 尼龙( nylon)、几何(geometry)、趔趄(lurch)、倒霉(damn)、脱口秀(talk show )、 休克(shock)、 酷 (cool)、费 ( fee)、俱乐部(club)、系统(system)、呼啦圈(hula loop)、蹦极 (bungee)、时髦(smart)、马赛克(mosaic)、香格里拉(shangeri-la)、卡通( cartoon)、阀(valve )、蒙太奇(montage)、马拉松 (marathon)、 汽车拉力赛中的拉力 (rally) 、台风(typhoon)、木乃伊(mummy) 等。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外来语进入了汉语,主要以英语外来语为主,如:饮食类的布丁( pudding)、比萨饼(pizza)、三明治( sandwich)、 汉堡包( hamburger)、 拉(salad)、冰激凌 (ice cream);电子科技类的雷达(radar)、克隆(clone)、雷射( laser)、计算机的“黑客”( hacker)、因特网(internet);艺术类的芭蕾(ballet)、迪斯科( disco )、 探戈(tango)、 伦巴 (rumba)、霹雳(break dance)、 踢他舞(tittup) ;医药类的扑热息痛(paracetamol)、盘尼西林(青霉素)(
basic语言是什么意思penicillin)、阿司匹林 (asprin)、 维他命(vitamin)。 但是汉语中有很多词汇在发音和意义上与英文都很令人惊奇地相似,如拖 ( tow )、 递解出境中的”递解(depot)、塔( tower) 、石头(stone)、宝贝 (baby )等等,这些词汇是不是外来语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汉语中的外来词
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各种形态的接触,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语言的接触有不同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词的借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加强了与外界的接触,海外的新文化、新思想、新科技、新产品如潮水般地涌如入中国大陆,随之,指称这些新事物、新概念的新词语作为外来词大量进入如现代汉语。外来词的出现并非现在所独有,汉代就已经出现,如“葡萄、石榴、苜蓿、狮子、玻璃”等就是汉代从西域借入的,之后各个朝代陆续有所借用。借词的特点,语言学家已经早已有了定论,比如常见的几种借词的构成方法为:音译、音译兼意译、音译加意译、意译加汉语语素、借行、直接使用原文。改革开放以前,汉语对外语的借用比较慎重,直截使用原文的较少;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这场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发展的进程加快了,因此,外来词
的涌入也有了新的特点,这就是直截使用外语原文的多了,与其他方式有相匹敌的趋势。下面是笔者搜集的,近年来在各种报刊杂志和社会用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部分借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