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atch之父解读儿童编程50
作者:
来源:《电脑报》2018年第42
        米切尔·雷斯尼克教授因为创造了Scratch编程语言和Scratch社区,常常被大家称为少儿编程之父。米切尔·雷斯尼克教授和他的老师西蒙·派珀特一样,都是真正研究学习、创新的教育专家,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他们一直致力于帮助儿童更具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实现想法。
        来自一只海龟的启发
        研发Scratch的灵感可以追溯到1968年。这一年,西蒙·少儿编程下载什么软件派珀特开发出名为Logo的编程语言,这也是全球第一款针对儿童教学使用的编程语言。
        与当时其他的计算机语言不同,Logo最主要的功能是绘图。进入Logo界面,光标将被一只闪烁的小海龟取代。输入向前25”向左11”这样易于儿童理解的语言和指令后,小海龟将在画面上走动,画出特定的几何图形。
        整个20世纪80年代,全球成千上万的学生都在学习Logo语言。不过,学习热情消散得也很快。一方面,编写Logo程序的过程充满了不够直观的语法和标点,使用门槛依然不低;另一方面,学生对使用Logo完成的任务并不感兴趣,学习Logo变成一门技术活,而无关乎创造。 这样的结果自然背离了西蒙·派珀特推出Logo语言的本意,即让儿童有机会利用科技去构建知识、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表达自己。
        数字版乐高积木
        1983年,米切尔·雷斯尼克来到麻省理工学院,与西蒙·派珀特尝试基于乐高积木研发项目。他们将乐高积木与Logo语言结合,当乐高模型与电脑连接后,儿童就能够通过Logo程序控制乐高积木。这款硬件与软件的组合后来被称为乐高/Logo”,在1988年由乐高公司作为产品推出。
        孩子们试用乐高/Logo的过程让米切尔·雷斯尼克意识到,专门供儿童使用的编程软件几乎没有。专业性软件如JavaC++超出了儿童的驾驭能力,一些可以编程的APP又只能输出特定的游戏程序。米切尔·雷斯尼克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