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病名词解释
名词术语
半寄生:寄生物对寄主的寄生关系主要是水分和无机盐的依赖关系,这种寄生方式称为半寄生,俗称为“水寄生”。
孢囊孢子(sporangiospore):接合菌的无性孢子,以原生质割裂方式产生在孢子囊内,不具鞭毛,有细胞壁。大型的孢子囊内可形成数量众多的孢囊孢子,小型孢子囊内只有一至几个孢子。着生孢子囊的特殊分化的菌丝称为孢囊梗(sporangiophore)。
孢子(spore):是真菌的繁殖单位的一种统称,其功能如植物的种子,但与种子不同之处在于孢子不含有先期形成的胚胎,有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两大类。
孢子囊(sporangium):低等真菌产生内生无性孢子的器官统称为孢子囊。
胞间联丝:是植物细胞间物质运输的通道,是以质膜为界线、直径为20~30nm的通道,内含一个轴向的膜质器件—链管(desmotuble),两个膜之间的空间大约5nm,且含有微管。
胞囊(cyst):异皮线虫属某些种的成熟雌虫死亡后,表皮变褐变硬即为胞囊,内藏大量虫卵。
被动抗病性(passive resistance):是植物与病原物接触前即已具有的性状所决定的抗病性。
闭囊壳(cleistothecium):包被是完全封闭、没有固定的孔口的子囊果称作闭囊壳。
避病性(avoidance):植物因不能接触病原物或接触的机会减少而不发病或发病减少的现象。植物可能因时间错开或空间隔离而躲避或减少了与病原物的接触,前者称为“时间避病”,后者称为“空间避病”。
并发症(complex symptoms):当两种或多种病害同时在一株植物上发生时,可以出现多种不同类型的症状,称为并发症。
病毒(Virus):包被在蛋白或脂蛋白保护性衣壳中,只能在适合的寄主细胞内完成自身复制的一个或多个基因组的核酸分子,又称分子寄生物。
病害三角(disease triangle):需要有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互相配合才能引起侵染性病害的关系,又称为“病害三要素”。
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指一种病害从寄主的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后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病害严重度(disease severity):表示植株或器官患病的轻重程度(例如病斑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严重度用分级法表示,亦即将发病的严重程度由轻到重划分出几个级别,分别用各级的代表值或百分率表示。
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是全面考虑发病率与严重度两者的综合指标。若以叶片(植株)为单位,当严重度用分级代表值表示时,病情指数计算公式为:
病因:使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
病原生物(pathogen):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有害生物。
病征(sign):是指在病部出现的病原物的个体或体。
proliferation
藏卵器(oogonium):
是鞭毛菌的雌配子囊,通常含有一至多个卵球(孢子)。
层出现象(proliferation):是指新孢子囊从释放过游动孢子的空孢子囊里面长出来(内层出)或从成熟孢子囊基部的孢囊梗(或菌丝)侧面长出(外层出)。
长生活史型 (long life-cycle):在锈菌生活史中除有双核的冬孢子外,还有一种双核孢子(锈孢子或夏孢子)的生活史类型称为长生活史型。
初次侵染(primary infection):植物在新的生长季节中受到从越冬(越夏)场所来的病原物的侵染称作初次侵染。
初生菌丝体(primary mycelium):由担孢子萌发产生的菌丝体,称为初生菌丝体。菌丝初期无隔多核,以后很快形成隔膜,每个细胞内有一个单倍体的细胞核。
次生菌丝体(secondary mycelium):是一种双核菌丝体。由两根初生菌丝间发生细胞融合形成单倍双核细胞,质配产生的双核细胞内的细胞核不立即核配,而是不断发生双核并裂,形成双核菌丝体。
单分体病毒:指整个遗传信息存在于一条核酸链上、包被在一种粒体中的病毒,
单循环病害(monocyclic disease):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或者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病害。此类病害在一个生长季中菌量增长幅度虽然不大,但能够逐年积累,稳定增长,若干年后将导致较大的流行,因而也称为“积年流行病害”。
单游现象(monoplanetism):游动孢子自孢子囊中释放出来后只游动一次即形成休止孢子,休止孢子萌发产生芽管的现象。
单主寄生(autoecism):指有的真菌在同一种寄主植物上就可以完成它的整个生活史的现象。
担孢子(basidiospore):担子菌的有性孢子,着生在一种称作担子的结构上,每个担子上通常着生4个担孢子。是经过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单细胞、单核、单倍体的孢子。锈菌的担孢子一般称作小孢子。
担子(basidium):担子菌进行核配和减数分裂并产生担孢子的场所。
担子果(basidiocarp):是高等担子菌的一种产生子实层的高度组织化的结构。
垫刃型食道(Tylenchoid oesophagi):线虫的食道可分为四部分,即靠近口孔是细狭的前体部,往后是膨大的中食道球,之后是峡部,其后是膨大的食道腺。若背食道腺开口位于口针基球附近,而腹食道腺则开口于中食道球腔内的食道类型为垫刃型食道.
冬孢子(teliospore):是一种双核菌丝体产生的厚壁双核孢子,一般是在生长后期形成的休眠孢子。黑粉菌的冬孢子曾习惯上误称作厚垣孢子。许多冬孢子聚生在一起形成冬孢子堆(telium)。
毒素(toxin):是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在非常低的浓度范围内干拢植物正常生理功能,对植物有毒害的非酶类化合物。
短生活史型(short life-cycle):在锈菌生活史中只有冬孢子为唯一双核孢子的生活史类型为短生活史型。
多分体病毒:是指病毒的基因组分布在不同的核酸链上,分别包装在几种不同的粒体里。由于遗传信息分开了,单独一个粒体不能侵染,必须是一组几种粒体同时侵染寄主才能全部表达遗传特性。这种分段的基因组被称为多组分基因组,含多基因组的病毒称为多分体病
毒;遗传信息为双组分基因组包被在两种粒体里的病毒称双分体病毒,核酸包被在三种粒体中的病毒称三分体病毒。
多型现象(polymorphism):有些真菌在整个生活史中可以产生2种或2种以上有性孢子的现象。
多循环病害(po1ycyclic disease):在一个生长季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这类病害绝大多数是局部侵染的,寄主的感病时期长,病害的潜育期短。多循环病害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增长率很高,病害数量增幅大,具有明显的由少到多,由点到面的发展过程,可以在一个生长季内完成菌量积累,造成病害的严重流行,因而又称为“单年流行病害”。
发病率(incidence):是发病植株或植物器官(叶片、根、茎、果实、种子等)占调查植株总数或器官总数的百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
发病期 (symptom appearance):植物外表出现病害症状的时期称为发病期。
非寄主抗性(non-host-resistance):一种病原物只能侵害特定的寄主种类,而不能侵染
其它种类的植物,不能与寄主以外的植物建立寄生关系,这些植物的抗性称为非寄主抗性。
非寄主专化性毒素(host-non-specific toxin):非寄主选择性毒素亦称非寄主专化性毒素,这类毒素没有严格的寄主专化性和选择性,不仅对寄主植物而且对一些非寄主植物都有一定的生理活性,使之发生全部或部分症状。
非侵染性病害(Non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病害。
非小种专化抗病性(race—nonspecific resistance):具有该种抗病性的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间没有明显特异性相互作用,是由微效基因控制的,针对病原物整个体的一类抗病性。
非循回型(noncirculative):病毒不需要在介体体内循环即可侵染寄主的病毒类型称为非循回型。
分生孢子(conidium):子囊菌、半知菌及担子菌的无性孢子,主要由芽殖和断裂方式产生,是一类外生无性孢子的统称。
分生孢子座(sporodochium):是一种由许多短的分生孢子梗聚集形成的、垫状的产孢结构,顶端产生分生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