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膜性心脏病病人在非心脏手术中麻醉管理
在瓣膜性心脏病病人的麻醉管理期间要维持心血管血液动力学的最佳稳定状态和足够的系统灌注压是极具挑战的。
由于心脏瓣膜疾病的高发生率和病情的高度复杂性,明确地了解各种相关因素对心肌工作能力的影响和同时伴随的瓣膜病理改变是必要的。血压是由外周血管阻力和心输出量产生的。
心率和每搏输出量乘积即为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代表不同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收缩末期容积的变化。影响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因素是心室前负荷和舒张期心室顺应性,而收缩末期容积则是由后负荷和心肌收缩力影响。以上每个因素的变化均对心肌工作能力产生影响,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能使我们熟悉瓣膜性心脏病病人在非心脏手术中围手术期的管理。
控制通过瓣膜血流量的重要因素包括:
1)瓣膜面积;
2)跨瓣膜流体静水压差的平方根;
3)收缩期或舒张期的跨瓣膜血流持续时间。
这些因素增大则增加跨瓣膜血流量,减少将会减少跨瓣膜血流量。许多返流损害引起的瓣膜面积变化都是为了适应负荷条件的变化(如前负荷或后负荷),而狭窄引起的瓣膜面积变化是固定不变的。所以管理病人血液动力学总的目标在瓣膜关闭不全和瓣膜狭窄病人显著不同,在瓣膜关闭不全的病人,这个目标是减少或者说是最大限度的减少跨瓣膜返流量;而在瓣膜狭窄的病人,这个目标则是最大限度的增加狭窄处的跨瓣膜返流量。
二尖瓣狭窄
病理生理改变
引起二尖瓣狭窄的原因包括: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比-桑二氏综合症和类癌综合症。正常的瓣膜面积是4-6cm2,<2cm2为轻度瓣膜狭窄,<1cm2为重度瓣膜狭窄。二尖瓣狭窄阻碍血流的严重程度决定于瓣膜面积、左心房和左心室间跨瓣膜的平均舒张压梯度和左心室舒张期持续时间。二尖瓣狭窄病人瓣膜面积减少引起左心房
室压力梯度增加。随着年龄增加,可引起30%-70%病人出现心房扩大及纤维化。二尖瓣狭窄的典型症状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以及因运动、妊娠、贫血、感染或快速型心房纤颤引起的心脏扩张和跨瓣膜转移血流量变化。左心衰竭的常规包括、利尿剂和房颤时的抗凝剂。 
麻醉管理
在与最低流速相关的瓣膜储备的心舒张期,二尖瓣瓣口狭窄面积的大小相对固定。由于肺动脉和肺小动脉的中膜和内膜增厚,反应性的肺动脉高压使得平均肺血管阻力增加了5~10倍,从而导致右心衰竭和三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狭窄病人可通过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缓解症状,这种对于刚发生心房纤颤和中度肺动脉高压的高危病人是有利的。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从闭合性扩张术中获益则较少。在这类病人中心动过速是尤其有害的,因为它使舒张期充盈时间缩短。又因为二尖瓣瓣膜狭窄面积固定,从而使左心房压力增高而导致肺充血。在二尖瓣狭窄和心房扩大时,尽管窦性节律对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影响不大,但是心房纤颤可因心率增快而使肺水肿突然发生。在手术前可以持续的使用和短效的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如果采用局部麻醉,则需警惕残余抗凝剂引起的出血危险。
由于长期的利尿,二尖瓣狭窄病人需要在病人能耐受的限量内谨慎的扩充容量。尽管伴有纤维化的风湿性心肌炎可以进一步减少左心室顺应性和充盈量,但是受损心肌工作能力的首要决定因素仍是减轻二尖瓣狭窄和心房纤颤病人的心脏负荷。任何能增加肺循环阻力的临床因素如缺氧、高碳酸血症、肺过度膨胀或使用笑气等都将会使右心衰恶化。术前不要过度镇静,可用鼻导管辅助供氧。如果要置入肺动脉导管需仔细的放置,并确保*近顶端放置,同时要尽可能的避免导管末梢偏移和肺动脉破裂。由于通过狭窄瓣膜内在的前负荷储备限制,使用多巴酚丁胺和肾上腺素类收缩物必须谨慎,从而避免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并使用了慢性抗凝剂的病人要预计出血合并症。
二尖瓣关闭不全
病理生理改变
在现代临床实践中二尖瓣关闭不全是最常见的一种瓣膜损害性疾病。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主要原因是:1)二尖瓣畸形;2)二尖瓣脱垂或腱索异常;3)风湿性心脏病;4)氛氟拉明类饮食抑制药物每疗程超过90天;5)心内膜炎。其它次要原因是心肌梗死和扩张性心肌病。心肌梗死后二尖瓣关闭不全显著地增加了心力衰竭的危险程度和死亡率,包括以下
机制:1)乳头肌功能障碍;2)减少跨瓣膜闭合力引起的左心室收缩机能障碍;3)通过腱索和乳头肌增加圈合力导致运动障碍;4)二尖瓣环扩大。在这些潜在的机制中,后两种更为突出。在心脏收缩早期二尖瓣叶闭合失效及相继的关闭不全。在等容收缩期间快速型瓣膜闭合失效伴随的小叶闭合延长超过100ms导致返流。返流的程度决定于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的跨瓣压、关闭不全的二尖瓣瓣口面积和左心室射血时间。因经瓣膜口返流,左心室射血的阻力下降,导致心室等容收缩期缩短。这种有利的负荷条件有效地减轻了左心室后负荷,并掩盖了以后的收缩力障碍。约有30%的病人心房纤颤导致心房扩大,约20%的病人发生肺动脉高压。二尖瓣关闭不全病人可行持续的经胸腔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当左心室射血减少60%或增加心脏收缩末期尺度超过45mm则暗示需要外科介入修复瓣膜或行换瓣膜手术。
麻醉管理
二尖瓣狭窄由于反复的二尖瓣返流,二尖瓣瓣口面积不是恒定的而是随着心室负荷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发现对病人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左心室容积的扩大增加了心室舒张末期容量或因血管收缩引起的后负荷增加都增大了瓣膜口面积和返流血量。减轻后负荷或增强收缩力都能
减小瓣膜面积和返流血量。心动过速通过减少心室容量和缩短心室收缩期来减少返流血量。这些发现指出二尖瓣返流环的大小是动态变化的,并能通过可变的负荷条件而发生显著的改变。
由于总的每搏输出量包括向前射出的每搏量和返流量,射血分数可能会过高地评价左心室的收缩功能。如果使用肺动脉导管,V-波高度与回流的严重程度是否有联系决定于左心房大小和心肌工作能力。长期的二尖瓣反流可以导致反应性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衰。急性血管扩张如果减少的左室压大于减少的左房压的话,那么它将有利于减少收缩压梯度。由于乳头肌功能障碍、腱索断裂和扩张性心肌病破坏了这个动态,返流瓣口面积与跨瓣膜压力梯度可以通过血管活物的应用而发生变化。实际上,在全麻或局麻的影响下,后负荷减少伴随的轻度的前负荷增加将增加心输出量和血压。心动过速使每分钟返流量减少,而心动过缓则因延长了心室充盈时间使病人很难耐受。如果多巴酚酊胺因正性肌力与后负荷的协同作用减少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大小和二尖瓣返流量,那么它可以被有效的应用。
二尖瓣脱垂
病理生理改变
二尖瓣脱垂是一种黏液瘤增生性的遗传性结缔组织病,它使二尖瓣增厚增多,并产生广泛的各种各样的非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包括:晕厥、疲劳、心悸、非典型性胸痛。二尖瓣脱垂定义是指:在收缩期移位到左心房的二尖瓣瓣叶>2mm伴或不伴有二尖瓣瓣叶增厚。在美国,二尖瓣脱垂发生率在总人口的0.6-2.4%,是最普遍的二尖瓣疾病的原因 ,并且在老年和女性病人更是频发心衰或猝死。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则是很普遍的。一般来说,尽管二尖瓣脱垂的影响在总人口中是广泛的异源性和难于预测性,但是二尖瓣脱垂的程度和返流程度且决定于小叶增厚和冗余程度。 
麻醉管理
在二尖瓣脱垂和伴有心脏杂音病人中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来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已有报道,但并不只是指收缩期咯喇音。二尖瓣脱垂病人不应与二尖瓣关闭不全病人相同的对待。在收缩期任何减少左心室容量的措施都会导致小叶脱出而发生心衰并使返流量恶化。因此,减少静脉回流和血管阻力、心动过速或增加收缩力都是不能被耐受的。在这些病人中,低血容量导致收缩期小叶移位到左心房的程度更大。术前病人应饮足够的水和充分的静脉输液。全麻使用挥发物时应注意扩张容量,使用血管收缩药物用于维持血压,短效β-受
体阻制剂用于控制心率已被推荐来维持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心室容积并减轻脱垂和返流的程度。
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伴二尖瓣关闭不全
病理生理改变
肥厚性心肌病是一种最普遍的遗传性心脏疾病。它是一种常染体显性遗传病,肥厚性心脏病是一种由肌小节产生的异源性疾病,在10种不同的肌小节蛋白质构象中,超过了350种突变。这种疾病导致左心室肌肉组织分裂,形成奇怪的组织和肥大肌肉细胞,多样的细胞间联接增加了胶原含量。要这类病人,必须确定存在的是梗阻性还是非梗阻性症状。25%的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病人由于肥厚的室间隔伴有的二尖瓣异常收缩期前运动引起的机械阻抗而导致动态的左室流出道梗阻。舒张期功能障碍接着非顺应性心室的肥厚肌肉松弛加上从属于收缩期延长的舒张期不断缩短而发生。病人可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心绞痛、晕厥、心悸。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包括:晕厥史、家族史、猝死史、心室壁厚度>30mm,流出道梗阻梯度>30mmHg和运动后的异常血压。房颤可能继发于二尖瓣返流引起的心房扩大。随着心室的非顺应性、心房驱血的固有时间减少,可以促成严重
的低血压和晕厥。慢物包括:β-受体阻制剂控制心率和减轻流出道梗阻;Ca2 通道阻制剂用于提高心室充盈度和减少心室纤颤;丙吡胺用于降低心肌收缩力;胺碘酮用于心房节律异常和房颤;心内除颤器用于心室节律异常;双腔起搏器的非同步去极化可以使右心室预激;室间隔切除术或部分间隔肌切开术用于休息时病人严重流出道梯度>50mmHg;在主要间隔分支如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注射酒精来产生局部的间隔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