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情绪——社会准则在词汇辨析上的体现
作者:***
来源:《科教导刊》2022年第06期
        摘要本文视角为语用学,决定因素是广义上的语境,笔者从语境中提炼出情感因素,并运用于语言学习的实践中。主要阐述了语用中的情感因素,在实践中的运用以及扩展运用及小结。
        关键词语境;语用;情感;因素;词汇;英语;准则
        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ki.kjdk.2022.06.013
        Speech Emotion——The embodiment of social norms in lexical discrimination
        SHEN Xu
        (Shanghai University of Medicine & Health Sciences, Shanghai 201318)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the decisive factor is context in a broad sense. The author abstractsemotional factors from context and applies them to the practice of language learning; It mainly expounds emotionalfactors in pragmatics, application in practice and extended application and summary.
        Keywords context; pragmatics; emotion; factor; vocabulary; English; criterion
        1 语用中的情感因素
        我们从语音角度来举例说明。语言人类学家发现,同一语言社区的成员,在与其他成员交流时,也会调整和选择语音系统。這在结构层面上毫无疑问属于传统意义上音位学的研究范畴,但这种观察研究是与语言的使用有关的,因而从根本上说也是语用的。譬如说有人发现在巴西木拉地区家族的语言使用中,音系中音位、音素的改编和调整是经常发生的;而决定因素就是语境——比方说,有无外国人在场,就能带来家族成员间话语中音位、音素的改编和调整。另一个语音方面的发现就是方言的使用。受过正规教育的人发现,他们在社交场合使用的语言(普通话,方言的变体之一)和他们与父母亲、兄弟妹说话的语言(家乡方言)完全两样。
        我们还可以从语素等方面说明语用的观点。在衍生词素方面就有很多语用方面的限制和文化暗示:如,自由语素 speak 和粘着语素诸如前缀 un、后缀 able 通过何种方式组成 unspeakable。另外,在混合合成中也有类似的语用限制(如 boat+house=boathouse 的创造);以及我们在屈折词素上看到的时态、数、性、格等的意义体现和相关限制关系。不妨把语用限制和文化暗示视为语境。
        下面我们着重看一下衍生词素中的例子。仔细看一下 grateful 和 ungrateful,kind 和 unkind,lawful 和 unlawful 这三组词。三组反义词,分别是原词加上否定前缀 un-后变换为原词的反义词。问题是,为什么这样的组合变换关系不能颠倒一下,即分别由居于后者的词语如“ungrateful”,在其词头加上表示反义的衍生词缀un-,从而得到诸如表示意义为grateful 的词语“unungrateful”?亦即,为什么事实是:由grateful 衍生出了 ungrateful,而不是:由 ungrateful 衍生出了 unungrateful(表示的意义为 grateful)?——其余两组词语的分析与此相似——这和社会准则的某个体系有直接关系。这个体系(或准则)强调的是感恩、仁慈友好、正当合法、合规合俗等等诸如此类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情感表达。所以上述反义词组的衍生过程不能取后者。社会准则和价值体系是起决定作用的语境。
        再进一步,我们发现,“准则”的语境可以在更加概念化的层面上运作,这时,我们将会看到“情感因素”会体现得更为充分。举例来说,“相似性(familiarity)”或称“熟悉程度”就是这样一个概念化的准则,它决定了会有如下的反义词组出现:familiar(熟悉)和 unfamiliar(不熟悉)是一对反义词组,而且是一对首选的反义词组搭配,而把单语素的对等词汇strange(陌生)推向了词组搭配的“负极”;即,只要一提起 familiar(熟悉)的反义词,人们一定会首先想到是 unfamiliar(不熟悉),而不会是strange(陌生),虽然stran- ge(陌生)也可以和 familiar 组成反义词组搭配,但显然,在“相似性(familiarity)”(或称“熟悉程度”)准则的作用下,它被推到了反义词组搭配的所谓的“负极”——人们不大会第一时间想到它,它只能作为一种备用的选择。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尽管在结构上 familiar 和 strange 更加相似,都是单语素词汇,而 unfamiliar 则是多语素词汇,但是在感情上和意思上,“不熟悉”显然比“陌生”更加接近“熟悉”,即,若要表示两人的“熟悉”程度,则两人的亲疏远近关系应该依次为:“熟悉”→“不熟悉”→“陌生”。越靠近箭头右边,其“熟悉”程度越小,越靠近箭头左边,其“熟悉”程度越大。英文如此,中文亦然。这里,即便是从先前的那个社会准则出发,strange 也会被放在“负极”上:familiar 是正面的、积极的意义,unfamiliar 已经是反面的意义了,而 strange 则比 unfamiliar 更加远离正面和积极了。不论
是两种原则中的哪一种,我们都可以看得出,其中的人文感情因素实际上是起了很重要的决定作用的。
        同时,这个“相似性(familiarity)”(或称“熟悉程度”)准则,也排除了由 strange(陌生)直接衍生出表示“familiar (熟悉)”概念的词语 unstrange的可能性——根据上一段的对亲疏远近关系的分析可以知道,unstrange(倘若存在这个词语的话),最多也只能表示跟 strange 意义较为接近的“不陌生”,而不能直接达到表示 familiar (熟悉)的意义层面,况且,在这个情感等级梯度中间,还隔着一个“unfamiliar (不熟悉)”所表示的意义等级。
        其实,我们若换一个角度,直接从上文第五段中提到的那个社会准则,即“强调感恩、仁慈友好、正当合法、合规合俗等等诸如此类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情感表达”的社会准则体系,还能得出进一步的结论:unstrange 不可能存在!即便它表示“不陌生”的概念也不行!
        原因:strange(陌生)处于比 unfamiliar(不熟悉)还要极端的消极的情感表达层面上——unfamiliar 已经被准则认为处于消极情感的表达层面上了——而根据这条社会准则,就连 unfamiliar(不熟悉)也不能加上否定前缀 un-衍生出类似表示 familiar(熟悉)概念的词语“ununfamiliar(不不熟悉)”,则更何况是 strange(陌生)!
        所以,如果 unstrange 这个词语存在的话,那也应该是从 strange 的另外一个意思“奇怪的”出发而得出的反义词(不奇怪),但是,“奇怪的”这个意思,按照上述社会准则,又是被歸为了相对消极的情感表达的层面上了,因而不能再加上表示“消极的、相反意义”的反义词前缀un-。故而,这条路也是走不通的,这样一来,“unstrange”这个词语自然也就没有了存在的理由和余地了。
        另一个涉及情感,需要语用解释的衍生过程是表示“小”的昵称词尾(如英文 duckling 中的-ling、piglet 中的-let,葡萄牙语 Ronaldinho 中的-ihno 等)(Verschueren, 2000:4)。在此不一一列举。
        汉语也一样:我们由“不熟悉”得到“不不熟悉”是不符合语言习惯的,是不能表示“熟悉”这个意义概念的。
        社会准则由社会生活而制定,情感因素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也包括其中。不但如此,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还能看出,在这个社会准则中,“情感因素”是占了很重要一部分的。事实上,但凡事物一经情感因素修饰,就变得大不一样了。日本学者多湖辉就有过类似的表述。我们从广义上的语境中提取出了情感因素。
        2 在实践中的运用
        语言融合了大量人文因素,语言本身就是带感情彩很重的社会存在(当然在语言学看来,也是自然存在),情感因素在语言中处处体现。各种不同的语言又有不同的侧重表现,学习过程中,应当恰当地运用不同的心理分析技巧、方式方法,区别对待:日本语具有日本民族特有的细致,其中的小词特别多,意义也最为广泛,使用复杂;英语则主次分明,语意表达清晰,虽枝叶分叉繁多却完全由主干连成一块,一气呵成,注重整体主干结构,语势强烈,适合情感的充分积累和释放,而语势本身就是情感的体现。尽管各种语言千差万别,但有趣的是,人类基本的褒贬等情感在各个语言中大体是一致的,在它们的词汇中也有较为一致的体现。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视角:站在语用的角度,从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使用情况出发,透过词汇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因素来学习单词、词组。这种做法的优点是更有利于词义的辨析,学习者也更容易从情感上接受从而掌握原本不易掌握的难点。事实上,仅以英文为例,几乎所有的词语(近义词、难辨词)都有着情感上的差别,可以把握。
        这里我们突出的一点是:注重将情感因素运用到语言学习中。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运用情况。
        首先我们区分 provided 和 if。provided 所表示的意思只是 if 中很小的一部分,所以常可用 if 代替 provided 但反过来则不行。能够用 provided 的情况有3 点限制:(1)整个句子明显是一个约定,即,一个尚待完成的要求或需要;(2)句子要有一个订约人(约定者);(3)这个订约人必须渴望,或者至少是坚持一定要履行这个约定(或说完成这个要求)(Fowler 2000:23—25)。其中的第三点限制带有明显的情感因素和主观彩,且屡屡成为判断句子对错的关键。
        The kicks and blows which my husband Launcelot was in the habit of giving me every night, provided I came homewith less than five shillings.——Bo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