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9551/jki.issn1672-9129.2021.03.260
浅谈新时代中国传统家风的传承
毛㊀毅(陕西省中共榆林市横山区委党校㊀719100)摘要: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家风家训对家庭成员的身心修养都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塑造了每个孩子的人格㊂在新时代,我们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家风家训,满怀真正学习先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履行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㊂但是当前在家风家训传承过程中,有的家庭已经遗弃了优秀的传统教育理念,对传统家风家训认识不到位,对家庭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㊂因此,本文以新时代为背景的家风家训,要求新一代人在传承优秀家风家训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观念塑造具有创新精神的家风家训新面貌,勇于付出担当,勇于开拓进取,满腹豪情壮志,续写家风家训的新篇章,做好家风家训的传承㊂关键词:家庭教育;风气影响中图分类号:D649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9129(2021)03-0261-02㊀㊀传承创新家风家训所体现出的是一个家族的道德㊁涵养㊁格调㊁气质㊂我国从古至今从不缺少有关家风家训的劝导,内容包罗万象,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无所不容㊂在我国古代家庭十分重视传统家风,重视庭训家教,主张国法家规理念,并严格落实,贯彻始终㊂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家风家训所透露出的风貌㊁品质㊁素质㊁气节无不彰显家族文化风格㊂简单来说是要有家训来进行家教,它是传承一种育人的信念,传承一种为人处事的方式和原则㊂习总书记曾说过: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㊂ 中华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缔造和培育,离不开弘扬优良的家风㊁严谨的家训和严格的家规精神㊂重拾中华民
族古典文化,重整中华民族传统家风,通过传承我国优质家风㊁家训和家规来塑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㊂1㊀新时代中国传统家风文化的传承家庭是个人成长的基本单位,家风是个体接受道德教育最直接㊁最有效的形式㊂当前推进中国传统家风文化的时代传承势在必行㊂1.1强化中国传统家风文化的传承意识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传统家风的生存环境逐渐缩小,传统家风的现实作用也被不断忽视㊂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部分原因在于传统家风文化的传承意识缺失㊂因此,必须唤起并不断加强中国传统家风文化的传承意识,更好地推动传统家风文化革故鼎新㊂一是家族内部组织开展族谱修订工作,在加强家族血缘的情感认同的同时,加强家族成员的家族认知,强化家族凝聚力和向心力㊂同时,家族内部可以定期举行宗祠活动,组织成员开展缅怀先祖活动,弘扬家族优秀美德,不断加强家
族的交流与联系㊂二是当地文化部门开展家风文化知识竞赛,在良好的风气倡导下,实现 以赛促学 ,从而加强当地众对中国传统家风文化的认识,促使众主动学习家风文化内容,增强其文化知识素养㊂三是地方政府可以充分利用报刊㊁书籍㊁电视㊁广播,尤其是网络媒体,加强对家风文化的宣传,定期开展家风文化专题学习,在众中形成主动学习㊁积极提升㊁实践应用的良好氛围㊂1.2丰富中国传统家风文化的传承方式㊂当今时代,传承中国传统家风文化,还要不断创新传承方式和手段㊂一是加大主流媒体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㊂主流媒体是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其社会影响力往往是最广泛的,发挥好主流媒体的宣传作用,对于中国传统家风文化的传承大有裨益㊂文化部门可
以借助主流报纸㊁杂志宣传一些典型事例,对先进典型人物进行专题报道,弘扬传统家风文化的思想内容,强化社会公众对中国传统家风文化的认知㊂此外,文化部门还可以通过主流电视台进行专题采访,开辟访谈栏目,围绕传统家风文化开展实践调研活动,大力宣传中国传统家风文化的时代意义㊂二是利用好互联网媒体,扩大宣传范围㊁增强时效性㊂互联网媒体成为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具有传播速度快㊁影响范围广等显著优势,用好互联网媒体对中国传统家风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㊂文化部门可以利用㊁微博等平台发布推广有关传统家风文化的内容,充分根据用户偏向实现信息的定向推送;并且创新推送形式㊁丰富推送内容,增强受众接受度和黏性,不断引发社会公众的积极反响㊂同时,文化部门应充分发挥 网络大V 与 意见领袖 的引导作用,通过网络直播等形式开展传统家风文化的知识问答,助学生灵活地掌握相关知识㊂首先,教师要做的就是放开手脚,让学生自行选择创作内容和主题,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自我的空间㊂教师可以在不给学生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利用scratch 技术,设计个变脸小游戏㊂为了完成作业,学生需要确定脸型㊁变脸动作㊁触发机制,并将其变成计算机语言进行程序输入㊂虽然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疑惑,但是这种疑惑并不妨碍其体验scratch 编程功能的强大㊂在课上,教师可以放下传统的作业评价标准,将学生的设计热情和技术思考,纳入到作业评价体系,并对学生没有解决的技术问题进行指导㊂如此,就实现了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㊁兴趣与学习任务的有机结合,给予学生高度的学习自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㊂2㊀迎合社会发展,体现教育实践性历时车轮滚滚前进,时代在不断变化,人们的生活需求也在发生变化,相应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应立足于教材,迎合时代,结合学生的生活需求,进行教学
创新活动㊂教师可以将创客思维,渗透于教学内容的处理过程,培养学生利用当前先进信息技术,满足生活需求的能力㊂例如:在讲解信息的采集与整理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录歌曲的任务,让学生通过网络获取背景音乐和录制步骤,训练其对信息的采集与整理能力㊂寻录制素材㊁搜集录制建议,并克服困难完成作品的再创造精神,正是创客精神的重要内容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背景音乐的选择方面融入更多个人喜好,哪怕是录制同一首歌,教师也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表演风格选择不同的版本㊂在学生录制完成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作品分享到班级,为大家展示创作成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创作的热情带动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热情,同时也鼓励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满足一些生活的需求,体现教育的实践性㊂3㊀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计算机技术和能力,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为学生树立创新榜样,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㊂教师可以以课程目标为基础,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安排,通过引导学生完成计算机学习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升学生面对困难创新解决办法的能力㊂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 初识 人脸“相关内容时,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师演示,学生跟着操作的传统教学模式,将课堂内容分成了解机器对人脸的基本定位过程㊁总结分类器的作用㊁体验人脸定位三个学习项目,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㊂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手机,体验手机相机对学生面部的识别㊁拍照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出机器识别人脸的三大步骤-人脸是否存在㊁人脸定位㊁人脸位置标注㊂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下载OpenCv 软件,体验其应用功能㊂在对这个软件的应用和下载过程中,每个学习小组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但是对于如何解决问题,学生往往有着一定的猜想
和疑惑㊂教师在保证操作进度的前提下,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对其进行点拨,促使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和智慧解决问题㊂最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疑问和问题总结到一起,让所有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㊂结语㊂总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领会创客教育思想的精髓,扮演多种角,通过多种方式将创客思想教育渗透于传道㊁授业㊁解惑,促进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共同提升,为学生进行各种创新活动打好基础㊂参考文献:[1]创客教育思想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研究[J].朱力.名师在线.2019(18)[2] 创客教育 思想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J].李春雷.内蒙古教育.2017(18)[3]创客教育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分析[J].陈波.中国校外教育.2018(27)
中国在线编程
162㊃
DOI:10.19551/jki.issn1672-9129.2021.03.261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杨㊀兵(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孟溪镇完小㊀554105)
摘要: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㊂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连,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㊂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学生身
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只有在这个时期帮助他们打好基础,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 建起高楼 ,获得长远的发展㊂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生活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9129(2021)03-0262-01
㊀㊀小学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进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㊂数学学科贯穿于学习的各个时期,在小学阶段打好数学基础尤为重要㊂学习数学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学科素养㊂
1㊀教学内容生活化
数学教学的生活化,首先是教学内容的生活化㊂数学是一门集定理㊁原理㊁概念和图形为一体的学科,其中很多知识都较难理解㊂而对于思维能力并不是很强的小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困难㊂如果学生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很可能会影响数学教学的进度㊂因此,数学教师要将课本上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生活化,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消化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物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让学生发现数学的乐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㊂
2㊀培养师生的评价能力
在教学工作中,评价一般是教师的任务,但是仅让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不够的㊂全面㊁有效的评价工作不应当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也应让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让学生把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说出来㊂这样有利于教师及时改正教学中的问题,使教学工作更加完善㊂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当保持客观㊁公正,不仅应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还应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综合的评价㊂
3㊀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低年级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规律的总结需要实际探索,然而数学中的有些规律是非常抽象的,对小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㊂数学教师可以将数学中的一些公式套入生活中,以达到让学生更好理解的目的㊂
4㊀课堂环境的生活化改革
小学低年级数学的课堂设计也要发生相应的改变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此为基础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环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利用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心理设计精彩的游戏,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贴近生活㊁更加活泼的授课方式㊂
5㊀教学考核生活化
众所周知,考试是检验学习成果的主要手段,但是考试也要有循序渐进的过程㊂例如,教师可以先集
中考核加减法,让学生对加减法巩固之后,再将知识点和实际生活相关联,出一些应用题,再次帮助学生巩固知识㊂比如小红有一些邮票,今年过生日的时候送给了姥姥20张,然后小红又将邮票拿出30张给了爸爸,现在还剩60张,问小红原先有多少邮票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对加减法进行了考核,还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行了考核㊂这样的数学趣味题能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知识与生活是紧密结合的㊂
6㊀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学习的目的就是考试,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㊂学习的目的并不是获得优秀的考试成绩,而是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解决现实的问题㊂因此,教师应该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让他们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㊂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巩固知识点,还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㊂
7㊀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低年级的数学教学生活化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运用知识,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㊂将数学知识和生活相结合,能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学习的乐趣和重要性㊂当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难题时,他们会获得成就感,成就感能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㊂
8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㊂教师在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工作时,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生活场景,然后给学生设置学习目标,并给予他们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学习㊂这种方式要求教师做好备课工作,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他们的学习目标,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㊂
结束语:教育是为了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㊂无论是怎样的改变,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人的能力越来越强㊂人不能脱离社会,同样课本也不能脱离生活,我们要将抽象的知识还原到现实生活当中,从而让教育服务社会㊂在新课程的改革模式下,相信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和进一步发展㊂
参考文献:
[1]刘通.巧用生活元素,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 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 2020:2.[2]殷宗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途径
分析[A].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 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3. [3]肖卫娟.探究新时代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 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
引发正面舆论宣教效应,促进相关知识的推广普及㊂1.3注重中国传统家风文化资源的应用㊂中国传统家
风文化资源是中国传统家风文化的物质基础,做好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应用,是推动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㊂一是做好中国传统家风文化资源的保护㊂当前,中国传统家风文化资源存在被丢弃㊁流失等现象,开展保护工作势在必行㊂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法规政策,确保文化资源保护有法可依,对破坏传统家风文化资源的行为进行惩罚,实现文化资源的制度保障㊂此外,新闻宣传部门应开展好传统家风文化资源保护宣传工作,定期举行线下文化普及宣传工作,以提高社会的认知水平和保护意识㊂二是做好中国传统家风文化资源的开发应用㊂文化部门应当牵头组织开展传统家风建设活动,深入挖掘优秀家训内容,组织优秀家训学习与应用活动,在全社会发挥优秀示范作用㊂同时,社区及村镇开展优秀家庭建设活动,推举优秀模范家庭代表,以模范家庭带动传统家风文化学习热潮,使公众真正参与
活动㊂另外,学校组织师生参观古代优秀家风文化遗址遗迹,以便加深师生对古代优秀家风文化的理解㊂
参考文献:
[1]颜之推.颜氏家训[M].檀作文,译注.北京:中华书
局,2011:98.
[2]脱脱等.宋史㊃卷三百一十四:第29册[M].北京:
中华书局,1977:10293.
[3]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王文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85.
㊃262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