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马桥镇孝妇河河道景观的近自然修复
张德顺;吴雪;刘鸣;满保珠;张百川
【摘 要】河道景观的生态质量不仅关系到河流自身的健康状况,对整个城市的风貌建设与文化传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以淄博市马桥镇孝妇河河道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研的方法,以近自然理论为基础,对其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的技术手段和提升景观的对策.
【期刊名称】《中国城市林业》
【年(卷),期】2017(015)003
【总页数】5页(P21-25)
【关键词】近自然修复;河道景观;生态修复
【作 者】张德顺;吴雪;刘鸣;满保珠;张百川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上海20009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上海20009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上海20009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上海20009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上海200092
【正文语种】中 文
河道作为影响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载体。河道的生态修复在城镇景观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多年的生态退化对城乡人居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尤其是在发展中地区,普遍存在2个极端现象:一方面,政府出于对经济效益的考虑,仅仅在满足防洪功能的基础上对河道进行改造,忽略了生态层面的需求,往往为了满足行洪需求而将河流改道、河道直线化、驳岸的混凝土处理等。另一方面,由于一系列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河水枯竭,河道几乎处于荒废状态,荒草杂木和生活垃圾随处可见,严重地影响了河道内外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安全。鉴于此,河道景观修复既要满足其本身的功能需要、美学需求,也要突出河道作为滨水景观的生态自然元素,以及游人的空间体验需求,河道景观修复的途径和设计方法是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创作过程[1]。
小城镇,从形态学的角度来看,可泛指较小的城市、建制镇(县城关镇和实行镇管村体制的建
制镇),以及集镇[10]。与城市中的河道相比,小城镇河道形态更接近自然状态,且土地充足,更有利于近自然式的修复。此外我国城镇化率达56.1%,已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同时也意味着该阶段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国家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小城镇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注重城镇生态环境的保护等一系列措施,为小城镇河道的生态修复提供了机遇。
近自然修复最早始于欧洲对山溪河流的生态治理。1938年德国Seifert针对河溪提出了“近自然河溪治理”的概念:旨在满足传统河道功能的前提下,采取接近自然的并且经济的手段来对河溪景观进行治理的方案[2]。20世纪50年代,“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学”被提出,其主要思想强调河道治理要复合植物化和生命化原理,并且将植物作为工程材料的一部分来应用到河道治理之中[3]。再加上二战期间和之后森林的退化,使得欧洲其他国家的工作者也认识到“自然”的必要性[4]。20世纪80年代末德国首先提出“近自然河流”概念[5],1989年美国Mitsch和Jorgensn赋予生态工程定义,奠定了“近自然河道修复技术”的理论基础[6],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恢复已经建设的混凝土河道[7]。
国内在近自然河道生态修复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1999年,成都市府南河多个自然护岸工程案例,分析并提出了多自然河流治理法[8]2004年生态保护意识开始被普遍认同,倡导在尽量
不破坏河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河流景观的开发和治理,同时对先破坏再修复的不合理模式进行了反思,修复方案注重综合效益的发挥,从各方面进行完善[9]。近年来,近自然河道的实践主要集中在北京、深圳、重庆等大城市,但是大城市中土地资源紧张、自然形态与安全功能的矛盾等一系列问题使近自然的理论发展缓慢。
2.1 研究地概况
孝妇河发源于淄博市博山区禹王山、青石关、岳阳山一线,全长135.9 km,横穿博山、淄川、张店、周村入桓台马踏湖,后经广饶、博兴等地入小清河注入渤海。上游河段水质较好,到了与人字河交汇处,河水开始出现断流现象,河道中杂草遍生,部分区域还伴有垃圾堆放的现象(图1、图2)。孝妇河景观带西起人字河,东至省道S238,途径引黄干渠,规划面积约164 hm2,正是破坏现象最严重的地区,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
2.2 问题分析
1)水源不足。由于季节性降水的缘故,河水水量起伏不定,且降水量差距较大,并且随着上游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也处于紧张状态,再加上历史上孝妇河曾经被改道,与人字河
交汇处地势较高,加剧了资源短缺的情况,使得该段河流只有在夏季丰水期才勉强有河水流过,而在其他时期则处于干涸状态。
2)水质待提高。生活垃圾所引起的水污染是水质待提高的主要原因。由于水源不足导致河流干涸的现象,使得大量居民将生活垃圾丢入其中,而到了丰水期,一旦有河水流过,则会导致水质污染等问题,再加上对水的管理相对滞后、污水直排河道等不良现象,都会加剧水质的严重退化。
3)河道形态直线化严重。河道形态多为硬质的防洪墙所围挡的直线形态,不仅违背了自然河道的弯曲性特征,同时单一硬质的驳岸类型也破坏了自然河道本身的美学效果,降低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近自然的观点相悖。
4)绿地分布及植被缺乏系统性。河道两边的绿地质量较低,分布不均,未成系统,再加上部分道路规划不合理,更加剧了绿地的破碎性。虽然现在植被覆盖率较高,但乔灌木种类过于单一,乡土树种未得到有效规划利用。
5)景观品质差,文化特不突出。河道两边几乎无供人游赏的景观空间,并且河流作为一个城市兴衰史的见证,河道两侧仅有的景观空间也缺乏当地的文化特征。
2.3 修复策略
2.3.1 河道功能与景观协同修复
项目以打造近自然的河道为主要目标,从而达到净化水质、提升现存景观、恢复河道空间活力的目的,并提出“山水交汇,生态融合”的设计概念,以马桥镇特有的文化变迁为线索,力求通过模拟自然的手段对孝妇河水体、河道、绿地、景观、道路等方面的修复,使其最大程度呈现出接近自然的状态。
2.3.2 生态修复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分区方式
结合近自然的修复目标,以文化过去、现在、未来的变迁为背景,采用文化与生态相结合的区域划分方式,将河道分为4个部分,分区分段进行修复(图3)。
1)生态保护区。首先,该区域的起点位于马桥镇孝妇河的上游部分,对河道水体的补给、净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将该段定位为生态保护区,主要采取近自然的生态手段对水体进行修复。其次,该河段的河道虽然长期处于干涸状态,但是河道形态与其他河段相比还较大程度上保留了自然河道的蜿蜒曲折的形态,驳岸形式以软质的植被为主,人工痕迹较少,可以达到
较好的近自然效果,从而进一步补给水源、净化水质,更好地推动下游河段的生态修复。最后,考虑到该区域较多的自然状态和其功能定位,在此设计了仅提供步行功能的便道和栈道,以保持其近自然状态。
2)历史纪念区。本段河道的自然弯曲岸带逐渐被人工化的驳岸所代替,故对其进行2方面的改造:一方面在水平方向上对河道形态进行自然化的处理,重现蜿蜒曲折的河流形态另一方面对其垂直方向上的形态进行改造,建设深潭浅滩,保留低洼之处,以便水生生物繁衍生息,促进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性,进一步呈现近自然河流的面貌。景观效果上该段以当地的历史文化为主线,着重刻画孝妇河历史进程中的鱼猎、农耕、纺织、石化及造纸的工业形式。让市民和游客将当地历史文脉生动地融入绿地体系中。将文化气息与景观相结合,打造渔耕之趣、谷仓茶室、织机雕塑、塔吊秋千、纸卷雕塑这一系列的文化性景观。
3)中心公园区。作为河道景观的中心节点,主要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一个集中的观赏游憩和感受文化的场地。结合周围环境分析,且考虑周边居民使用需求,将该段河流的水面扩大,形成人工湖。一方面出于观景需要,将西南方向的微地形与水面结合形成良好的区域小气候另一发面,人工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蓄水防洪的作用,进一步提升水体的景观特性和小气候调节功能。
4)文化展示区。作为该河段的东段,上游已经具备开阔的人工湖,因此该段河流形态改动较少,在尊重原有形态的基础上,在小范围内进一步蜿蜒化。景观方面则承接前两段的文化线索,在展示现代信息化特点的同时,也寓意桓台县城的文化脉络可以自然地传承和发展。
3.1 水体修复近自然化
1)水源补给。水体是河流景观生态的核心,消除水环境污染,提高河流联通度,保持稳定水量,提升自净能力是河流滨水建设、雨季泄洪容量提升、亲水游憩增效的前提[11]。水源短缺在很多河流均有发生,采用较多的应对措施是通过水闸调节和建立人工水库,或者通过再生水的利用以及地下水补给等。虽然效果显著但是存在较强的人工痕迹,而且在孝妇河与人字河交汇处已经有水闸存在,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水源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结合近自然的相关特点,通过改变地形和修建人工湖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与人字河相比,孝妇河原有的河道高程较高,尤其在2个交汇处,因而在降水量不足的情况下,仅有的河水也都流入了人字河,只有通过对河床改造的方式,将现有河道下挖,降低河床高程,才能有效地将上游的河水引入该河道,继而缓解水源不足的现象其次,在引入水源之后,依然存在水量不足甚至河水枯竭的问题,通过在河道中部修建人工湖的方式,不仅满足蓄水的需求,而且有利于调节小气候,起到优化景观效果的作用。
seifert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