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大师》:一部精彩的国产悬疑片
  2014年上映的《催眠大师》是陈正道执导的作品,影片讲述了心理师利用催眠疗法与病人沟通的故事。催眠是影视剧中成熟老套的东西,就像多重人格一样,作为影视剧素材的意义已经完全超过现实意义了。在多重人格与幻想方面,《致命ID》和《穆赫兰道》早已登峰造极;在场景构建,幻觉控制方面,《盗梦空间》与《禁闭岛》至今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典范。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催眠大师》亦有向《禁闭岛》致敬的元素。在这种情况下,《催眠大师》能将一个催眠的故事讲出新意,同时还要接中国的地气,实属难得。
  一、引人入胜的悬念
  影片在悬念设置方面十分成功,观众在情节推进过程中剥茧抽丝,不到最后无法预知结果。“催眠”本身已够神奇,再加上“大师”,俨然已增添了几分高手对决的火药味。事实上不必把催眠想得神秘兮兮,无非是用语言暗示诱导,让你进入浅层次的类似冥想的状态中。所有的观众在观影本身自以为清醒,实际上也被“诱导”了。不信试问观众最先开始催眠的是谁,十之八九记得的是徐瑞宁对任小妍的钟表催眠。实际上一开始任小妍(顾洁)就首先对徐瑞宁实施了催眠,把自己变换成了拥有另外一个身份的陌生人,甚至可以说,从方教授向徐瑞
宁介绍病人那一刻,就已经是一种催眠了。待观众恍然大悟后,又不得不惊叹于导演与编剧确实逻辑缜密,避免了明显的破绽和硬伤。
  在设置悬念的细节方面,影片表现尤为出。佛教打禅七,有老僧拿戒尺巡逻,以防坐禅人走火入魔。催眠也当然有类似的危险,引导和插入的信息既不能让对方反感,这样会激起潜意识的保护而苏醒。如,徐瑞宁在质问任小妍的男朋友是如何去世的时候,方教授设定的唤醒机制避免了她泄露秘密。而且还要对症下药,如,任小妍提到的门牌号码502,恰恰就是出事那天徐瑞宁他们聚会的酒吧名称。如果暗示信息有误,轻则无效,重则引入歧途。高手对决,要的便是电光火石的一个个瞬间,好的催眠师需要有强大的心理素养与敏感的感知能力,牙签、楼梯、地砖、水杯、镜子等等随处可见的寻常事物,却能成为两位催眠大师拈花飞叶一般的武器。
  二、逻辑严谨的叙事
  可以说,《催眠大师》是一部靠思维支撑起来的电影。影片叙事逻辑严谨精妙,不禁令人慨叹导演的功力。从头到尾,主角人物基本只有徐瑞宁和任小妍(顾洁),他们基本没有走出那间房子。时间跨度也仅仅是几个小时,但是却要覆盖任小妍的整个身世。这种颇有
些三一律趣味的电影给人的瘾是看编剧和导演该怎么办,超过了关心那两个角怎么办。因为越是那种在方寸之间腾挪辗转,极尽变化之能事的电影,如《狙击电话亭》,越能体现导演的功力。
  影片从“幽灵”这一无法到科学依据的事物说起,看似不科学,但却是其叙事逻辑的重要组成部分。任小妍声称她可以见到幽灵。徐瑞宁和所有的观众一样不屑一顾,用一些科学知识轻描淡写地给她解释,但很快他也将发现自己卷到任小妍的故事中去,直到他到那个最后的,藏在所有秘密背后的幽灵。两人你来我往,见招拆招,连缀起两人思维碎片的就是催眠这个线索,催眠师诱导的语言就是个钩子或吸管,在你的迷离状态中存在着,并诱导你身体体质达到固定状态,由此,谜底如同剥洋葱一般,一层一层,直至直戳泪点。洋葱剥到最后,便是影片创造出被死亡宽恕的世界,每个人都得到祝福。世界上也许确实不存在鬼,但是人的心里,不一定。徐瑞宁试图否定任小妍所看到的,恰恰就是在否定自己的心魔。
  残酷的现实,并不是心理游戏。一个人的失误,造成了四个乃至更多的人的不幸。正如太宰治在短篇《二十世纪旗手》的句子“生而在世,我很抱歉”一样,徐瑞宁苟活了下来,结果
就是无穷无尽的烦躁、痛苦、迂回、纠结、欺瞒、忏悔、崩溃、自残……身为心理医生,他却出现了严重的心里障碍。徐瑞宁的角就像是拥有了车载的定位系统之后,即使带着情感的累赘,也必定按照给出的提示一段路一段路地行驶下去,最终雨过天晴,到达那个原谅的彼岸。
  综上,看完《催眠大师》之后你会明白,不是从电影院出来就要上网络搜一大堆的“解析”“解密”的所谓“烧脑”片才是经典,不是强加给你一个天马行空的思维框架再抛给你一个开放式结局才叫高智商,也不非得是密闭空间里人物一个个死去这种窒息感才叫过瘾。陈正道拒绝单纯的惊悚,若只有推理和惊悚,便俗,若一味抒情或说教,也落下乘。他选择了一种冷静、镇定、准确、优雅的叙述,印证片名――大师风范。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2、“我欲”是贫穷的标志。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50部高智商烧脑电影推荐3、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生至愚恶闻己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