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克”被重新定义,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2018年11⽉26⽇,第26届国际计量⼤会16⽇通过“修订国际单位制”决议,正式更新包括国际标准质量单位“千克”在内的4项基本单位定义。
有⼈问了,我们常⽤的度量衡“千克”被重新定义,这会不会对我们的⽣活造成什么影响呢?让我们探究⼀下它的由来就知道啦。
1
“克”的替代者
“千克”最初的定义始于1791年,它与长度单位有关,规定1⽴⽅分⽶的纯⽔在4摄⽒度时的质量为1千克。
18世纪末期,法国科学院计划将克作为质量基本单位,并制作实物基准器。
但受⼯艺和测量技术所限,只能制造出质量是克的1000倍的标准器,千克原器由此⽽来。
2
多次校准,终成度量衡
因此,千克成为唯⼀带有国际单位制词头的基本单位。
1879年,英国Johnson-Matthey公司制造了3个圆柱体砝码(KI、KII、KIII)作为国际千克原器的备选样品。kilogram
1880年,经过对3个圆柱体砝码的多次测量和校准,证明了KIII与千克档案中记录的质量⼀致。
1882年,KIII作为国际千克原器,由国际计量局(BIPM)保管。
1889年,第⼀届国际计量⼤会(CGPM)将国际千克原器(International Prototype of Kilogram,IPK)的质量定义为1千克。
国际千克原器是⼀个⾼和底⾯直径均为39毫⽶的正圆柱体。它由铂铱合⾦制成,其中铂含量为90%,
铱含量为10%,合⾦密度约为21500千克/⽶3。铂的稳定性符合千克原器的要求,铱可增强其耐腐蚀性。
3
差之毫厘,重新定义
从1889年到1989年的100年间,BIPM以IPK为参考对BIPM保存的6颗官⽅复制品和各个会员国的国家基准进⾏了3次周期⽐对验证。
⽐对结果表明,6颗官⽅作证基准及其质量值变化了50微克。
作为唯⼀实物基准的国际千克原器的稳定性受到科学家们的质疑,科学家们开始致⼒于质量单位的重新定义。
在更新后的国际单位制下,研究者们将以量⼦⼒学中的普朗克常数为基准,其原理是将移动质量1千克物体所需机械⼒换算成可⽤普朗克常数表达的电磁⼒,再通过质能转换公式算出质量,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规模进⾏测量都不会损失任何精度的重量啦!
这“微克”级别的变动对我们的⽣活当然不会产⽣什么影响啦~可别拿它当做你放肆吃喝的借⼝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