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生进行国学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篇:对小学生进行国学教育的必要性
对小学生进行国学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视人的心灵教育,四书五经均乃儒家为医人心而立之方。在儿童启蒙教育中,古人更是明确提出“蒙童”关键在“养正”。这如同中医强调“扶正固本”的养元气的理论,孩子成长中最大的动力和最大的抗干扰能力,都来自从小在其身上形成的孟子所说的那一股浩然“正气”。此“正气”就是他们强大而高尚的“人格”。更为可贵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养正”的方法,即形成了一套“幼儿人格教育系统”,它帮助人们从小学会做人,拥有一颗向善的“心灵”,拥有一身良好的“德行”。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德行。西方有位学者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谁都希望自己幸福,可谁都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无庸置疑的是,我们都认可童年对于人一生幸福的重要性。对人的一生而言,童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那么让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呢?我们在众多的教育内容中提倡国学经典教育,这是因为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国学经典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是奠定他一生幸福的根本。
教育的本质就是开发人性(人的心性)。好的启蒙教育就是要开发孩子“善的心性”,善心开发目标:“敏而好学、乐而有礼、仁勇无敌”。这个培养目标对于古代父母来说并不算高,但是对于现代父母来说,那真是有如登天,尤其是对现代的高官大富来说更是如此。越是富贵家庭,孩子越是容易染上“骄奢淫逸”这些恶的习气,贪玩厌学、自私无礼、对父母不孝不仁,让父母担忧。但是在这个后面,最大的罪魁祸首其实还是父母本身。父母虽然因一时的机缘得了富贵,但往往是修行不够、德不配位。心性还来不及修养到一定境界就不得不开始当父母,开始教育孩子。结果可想而知,那会培养出怎样一个心性的孩子啊!
国学教育就是让孩子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阶段,通过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中国传统文化,开发其高度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
少儿国学教育总括只有两个重点,一,从教材说,自小就让他接触”最有价值的书”.”永恒的书“只要有价值不管艰深不艰深.二.从教法说,就是让他对经典产生兴趣,通过背诵记住原文,通过学习理解内涵,再运用于现实生活,学习经典、启迪智慧、完善品格、成就人生。经典的学习,让孩子一辈子受用。
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家庭生活,融入家庭教育。我们期许通过帮助每个家长身心和谐,从而促进家庭和谐,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其实,培养一个身心和谐的孩子才是我们家长最大的幸福。要让孩子向内求,从内心寻求快乐的力量,而不是向外求,向物质享受寻求快乐的力量!幸福人生其实很简单,就是从当下孩子启蒙心性的教育开始。让他们从小知孝道、知忠信,有担当,有抱负。让我们和家长一起努力,培养未来能够为中华民族“治国安邦”的大成之才。
学习国学的意义
一、健全人格
小学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国学启蒙教育讲授传统美德,在小学阶段向学生传授国学,就是教他们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如何让他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
二、培养情操
中国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其中不仅有文学,还蕴涵着美学、哲学。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诵读古代优秀诗文,同时也是在与历史上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对话。从小结交这样的朋友,接受这样的熏陶,对一个人一生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三、塑造品德
国学素养要从娃娃抓起。国学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放弃的精髓,能使我们以健康的心态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更重要的是国学能够使孩子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经典著作是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为了使孩子们能够从小就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弘扬国学。
四、铸造精神
传统的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和传统文化教育。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正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经典大都语言凝练、富有韵律、朗朗上口,通过对大量的国学读物熟读成诵,可以让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童蒙少年时期是人格的奠定时期,在学生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独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在诵读吟咏中会逐渐培养其人文精神。
学习国学的好处
编程小学生有必要学吗
  我国古代高度重视思想教育,提出了胎婴养虚、幼儿养性、少年养正、青年养志、成人养德、老年养福的教育理论,将人的一生,自觉地规范在道德教化的全过程之中。 
而国学中无论是四书、五经等经典名著,还是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等启蒙教材,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倡导着一种嘉言懿行,对于开拓心胸志趣、提升人格教养、培养敦敏好学精神和开发潜能、启迪智慧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依据发展心理学的原理,人的“记忆力”与“理解力”,是各有其成熟之时机,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幼童时的心智特,是善于直觉、记忆,而不善于思辩、理解,故此时应让他多记
诵有深度的文化素材,酝酿日久,待其长大,人生经验逐渐丰富,理解力自然成熟时,即可触类旁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教育学家都知道,一个人的“道德”、“品行”、“性情”、“气质”等等重要的人格养性的因素,是最难“教”的,至少不能用一般的知识教育的方式来教。这种有关“德性”的成长,是在一种“陶冶”、“熏习”,或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培养出来。因此,当代许多国学教育专家通过反复研究、实验证明:0—13岁的孩子正处于人生记忆力、接受力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诵读国学经典就会受益终身。学习国学的好处,总的来说,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让孩子得到有效的提高: 
(1)记忆能力:孩子天生都是记忆的高手,通过有意识的培养,能够背诵整篇整本的经典,记忆力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  (2)语言表达能力:读经让孩子开口说话,加上经典里丰富的词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得到充分的锻炼。 
(3)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通过指读,能轻松解决孩子的识字问题,从而进一步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4)理解能力:掌握了大量词汇,认识了大量汉字,孩子的记忆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理解能力的提高也变得水到渠成了。
(5)文化修养与品质养成:如果说以上能力的提高,都不算什么的话,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才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结果。国学经典是做人做事的公式和定律,孩子通过口诵心记,久熏成习,久习成性,其气质就能达到一定高度。
(6)性格的改变和学习习惯的形成:读经本身就是一个入静的过程,对一些生性好动的孩子,能有效的改变其多动的性格。天天坚持诵读国学经典,慢慢就能培养孩子学习的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将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教育的终极目标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以道德为手段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能成为人,而不是动物。教育就是要使一个冥然无知的人明白事理和获得智慧,使人能泰然自若地进入复杂无比的社会,可以参与建设和改造社会的种种活动。教育不单教人以谋生的技能,还应启发人追寻生命的智慧,协助人出生命的秘密,明白生存的意义和提高生活的质量。
教育的理想是尽人之性,使人成为完全的人、圆满的人。更具体地说,教育的本质就是使人成为有情有心、有灵性有仁爱之心的人。孔子说:“仁者爱人”,其实我们不只要爱人,我们还要爱花草树木、河流山川;爱天地万物、宇宙自然;爱世界上任何一种高贵与微小的事物。
要达到上述的教育目标,只有通过国学教育才能做得到。我们能说国学不重要吗?甚至我们可以说一句偏激的话,我们的学生可以不学数学,不学物理、不学化学、不学英语,但是我们不能不学国学,因为国学是教人做人的学问。
实际上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首先强调的就是德行教育。
所以真正的教育,首先是教人做人,知识的传授可以暂缓,道德一定要首先确立起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传统教育已经中断了几十年,我们的现代教育什么都教,偏偏缺少了道德。有人说现代教育是“缺德”的教育,事实也是如此。由于传统教育的缺失,我们几代的学生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承继已经出现了断层,无法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在我们这几代人的血脉中渐渐地流失。由于传统教育的缺失,造成社会整体道德水准的下降,中华民族这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民族成了世界上最没
有文化的民族,中国人成了世界上最没有文明,最没有道德的人,想想真让人悲哀!